漢服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漢服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漢服,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又稱衣冠、衣裳、漢裝。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鑑漢服特徵。

相關商品

發展歷史

夏、商、西周時期的衣服已有交領、右衽、系帶等特徵和上衣下裳的式樣,這也成了後世漢服一直延續的典型特點。甲骨文中的「衣」便是交領右衽上衣的形象。而「衣裳」這個詞後來即成服裝的統稱。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此時服裝以「深衣」為主,此名的由來是因為穿着時能擁蔽全身,將人體包裹嚴實的緣故。大致分為直裾、曲裾兩種,男女均可穿着。魏晉南北朝時期,崇尚道家返璞歸真的情趣使得衣裳更加寬大、飄逸,如竹林七賢的當風大袖。隋唐五代時期,齊胸襦裙這種服裝在女性中大為流行,即把下裙提至胸上,再搭配以披帛,展現出自由、華貴之風。宋代的服裝形制與唐制並無太大差別,不過清新素雅的審美趣好卻在唐代衣冠形制的基礎上發展了常服,使衣服更加適合日常活動、勞作。明代的女襖和女衫較有特色,外衣做成收袖口,下面配褶裙;男人則多穿寬大的直身,頭戴四方平定巾。

漢服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並歷經多個朝代的演變和豐富。以下是一個簡要的發展歷程:

1. 原始社會與先秦時期:
○ 原始社會中,人們開始用獸皮、樹葉等自然材料製作衣物以蔽體保暖。
○ 進入新石器時代晚期,隨着紡織技術的進步,出現了麻布和絲織物,形成了早期的衣裳形態。
○ 《世本》記載黃帝時期「伯余作衣裳」,華夏衣裳的基本形制逐漸成形,包括上衣下裳制度。
2. 秦漢時期:
○ 秦統一六國後,確立了比較完整的冠服制度,官員根據職位高低穿着不同款式和顏色的服裝。
○ 漢代時,深衣(袍服)得到了廣泛普及和發展,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服裝形式之一,同時還有襦裙、直裾、曲裾等多樣化樣式。
3. 魏晉南北朝至隋唐:
○ 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文化影響深遠,服飾出現多元化趨勢,如半臂、褶襉裙等新興樣式。
○ 唐代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的鼎盛期,女性服飾尤為突出,齊胸襦裙、對襟大袖衫等華麗且飄逸的風格盛行。

晚唐五代時流行上衣的式樣由窄袖轉向了寬博的大袖


4. 宋明時期:
○ 宋代服飾趨於簡潔樸素,男裝流行窄袖長袍,女裝則有褙子、旋襖、馬面裙等。
○ 明代恢復了一些傳統的服飾元素,比如交領右衽、寬袖及腰帶束身等特點鮮明的明制漢服。明朝還制定了非常嚴格的冠服制度,詳細規定了各等級官員、士人以及庶民的着裝標準。
5. 清代以後:
○ 清初,滿族統治者實行「剃髮易服」政策,要求男性留辮、穿滿式服裝,漢族傳統服飾在民間生活中受到抑制,但並未完全消失,部分道教、佛教僧侶仍保持了類似漢服的服飾體系。
○ 近現代以來,隨着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和復興運動的興起,漢服愛好者群體逐漸擴大,他們通過研究、復原和創新設計,使得漢服再次進入公眾視野,並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生。

漢服的發展歷史是一部生動的中華文明史,它的變化不僅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審美趣味和技術進步,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基本結構

漢服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代表,其基本結構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

1. (lǐng):包括交領、直領、立領、圓領、方領和坦領等不同形式。交領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種,特點是左右兩襟相交於胸前,右衽在上。
2. (jīn):或稱 (rèn),指衣服前開的部分,漢服多採用右衽設計,即左側衣襟蓋在右側之上,形成「y」字形交疊。
3. (jīn):是指從脖子下連至前襟的部分,是衣領的一部分,有時特指與胸襟相連的那部分衣領。
4. (qū):一般指的是袖口部位,特別是寬大的袖口邊緣部分。
5. (mèi):即袖子本身,漢服中的袖子通常比較寬鬆,如廣袖、琵琶袖等。
6. (jū):是指衣物後擺,根據長度可分為腰中、膝上、足上等不同類型。
7. (gē):指袖子腋下的接縫處,也稱為腋縫。
8. (dài):包括腰帶和其他部位用於束緊衣物的系帶,比如腹帶、頸帶等,通過繩結固定衣服,而非現代常見的紐扣或者拉鏈。
9. (yuán):又稱鑲邊,指衣服的領緣、袖緣等位置的裝飾性邊飾。
10. (fú):古時男子禮服腰部的一種佩飾,類似於今天的圍裙,但不是所有漢服都配備此部分。

此外,一套完整的漢服往往分為三層,即小衣(內衣)、中衣和大衣,並且遵循着「上衣下裳」的傳統制度,裳通常指有褶皺的裙子或褲裝。

漢服結構的特點還包括使用幅寬二尺二寸左右的布料進行剪裁,以及獨特的製作工藝如中縫、接袖、右衽等,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傳統漢民族服裝體系。

主要特徵

上衣下裳

上衣下裳作為服飾符號最基本的組合規則,正是天尊地卑、君尊臣卑的宇宙和社會秩序的象徵,上衣下裳的組合段,被賦予了尊卑等級的象徵意義,是天道和人道的具體形象的表現,所謂「天不變,道亦不變」,天道不變,上衣下裳、冠上履下的組合規則便不能改變。

歷史發展,朝代更替,每一朝代的統治者可以根據五德終始說來推定本朝所尚顏色以改易前代祭服顏色,即所謂「易服色」,可以改變作為尊卑等級具體標誌的各種服飾,即所謂「別衣服」,但是通常不改變象徵着貴賤尊卑秩序本身的上衣下裳的基本組合段。在數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上衣下裳的組合規則一直被嚴格遵守。

如萌生於周代、成熟於戰國的深衣,是一種披在身上的長衣,最初作為貴族晏居時的常服穿用,後來漸漸演變成貴族禮服,到漢代,既是禮服,又是常服,既可作為吉服,又可作為喪服,無論男女尊卑都可穿用,因而逐漸成為中國古代重要服飾之一,這種長衣本可採用簡單的上下通裁的方法,但是為了不違背「上衣下裳」的組合規則,在剪裁時一直保持將上衣和下裳分開裁,然後再合縫在一起成為長衣。唐代的官服,是在深衣基礎上發展而成的一種袍衫,這種袍衫與深衣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再像深衣那樣上下分裁,然後縫合,而是採用上下通裁的方式,為了保存上衣下裳的古制,唐代官服在「前後襟下緣各用一整幅布橫接成橫襴」,以橫襴象徵原來的下裳,橫襴的起始位置在膝處,膝處以下,又被看作是裳。這樣通過橫襴的設置,就算以變通的方式遵守了上衣下裳的基本組合規則。明代官員的公服,也依然保留這種襴衫的形制。

交領右衽

漢服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條直線相交於衣中線,體現出傳統文化的對稱美學,顯示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那麼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

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

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

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采。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準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從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代以後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隱扣系帶

最早的漢服是不用扣的,只用兩對纓帶即可穩定衣襟,明代時雖已使用金屬扣或盤扣,但並不普及,或用於領抹、立領上作點睛之筆,或隱於必要的接縫處,這樣不僅保持衣服整體的流暢感,還有另一個好處,便是減少了外邪侵襲人體的機會。

平面剪裁

漢服根據人體尺寸和款式設計,採用平面剪裁的方法製作成衣身、袖子、裙襬等各部分,再縫合成完整的服飾。

冠服制度

西周時期,形成以「天子冕服」的章服制度。

漢服分類

按穿着層次分類

漢服的穿着層次根據不同朝代和場合,其結構和搭配有所不同,但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1. 內衣層(褻衣/小衣)
○ 宋抹:宋制漢服中的貼身內衣,類似現代的吊帶或抹胸。
○ 襪肚/裹肚:這是古代一種包裹腹部的內衣,有時也會有暖身保健的作用。
○ 肚兜,又稱兜肚或心衣,通常由一塊裁剪成心形或矩形的布料製成,中間開洞以適應頸部和肩部,下端通過系帶固定在胸前與腰間,主要功能是遮羞保暖並輔助支撐胸部。
○ 襠衣:對於女性,可能還有類似於三角褲或平角褲的襠衣。
○ 褌/褌:古代男子下身所穿的內褲。
○ 腰封/腰巾/纏腰: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內衣,但在某些朝代,尤其是宋明時期,會將腰封作為束緊腹部、遮擋腰間的內層裝飾品使用。
2. 中衣層(裡衣)
○ 中衣:包括交領中衣、對襟中衣等,作為內衣與外衣之間的過渡層,起到保暖及保護外衣的作用。
○ 短襦、長襦:在一些朝代和地區,也可能作為中衣使用。
3. 外衣層
○ 上衣:如直裰、襴衫、褙子、襖、圓領袍等,根據款式不同可分正裝和便裝。
○ 下裝:裙(如百迭裙、馬面裙、三襉裙)、裳、袴、宋褲等,根據性別和時代特色有所區別。
4. 外套或禮服層
○ 對於更正式或禮儀性的場合,可能會有專門的禮服或外套,如深衣、玄端、朱子深衣等,它們通常具有嚴格的設計規範和穿着儀式感。
5. 配飾層
○ 各種腰帶、蔽膝、佩巾、冠帽、鞋履、玉佩、香囊等,這些雖非直接的衣物層次,但在整體漢服穿搭中起着重要作用。

各層衣物根據季節、氣候和個人喜好還可增減,例如冬季可能增加半臂、背心或者裘皮類的保暖層。此外,不同的社會身份和地位也會體現在服飾的材質、顏色和裝飾圖案等方面。

按穿着部位分類

首服(頭衣)

漢服中的首服,是指古代漢族服飾中用於裝飾頭部、保護頭髮或顯示身份地位的各類頭飾和帽子。首服在漢服體系中占據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不僅體現了中國古代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禮儀制度,也是區分社會等級和性別角色的重要標誌。

具體來說,漢服首服主要有以下幾類:

1.
○ 冕:天子、諸侯等高級貴族在祭祀、朝會等重要場合佩戴的禮冠。
○ 弁:不同類型的弁如爵弁、皮弁、韋弁等,是士人及官員的常見冠帽。
○ 通天冠、長冠(劉秀冠)、進賢冠等,根據不同的官職和場合有不同的使用規定。
2.
○ 幘:一種簡單的束髮布巾,可用於日常或平民百姓的裝飾。
○ 幅巾、網巾等:明清時期流行於士人階層的頭巾樣式。
3.
○ 鷺鷥冠、烏紗帽等:不同形式的帽子在各個朝代有其特定的功能和象徵意義。
4. 笄與簪
○ 笄:古代女子用以固定髮髻的飾品,尤其在笄禮上具有重要意義,標誌着成年。
○ 簪:男女皆可使用的頭飾,既有實用性,也常用來裝飾點綴。
5. 其他配飾
○ 如髮飾、步搖、勒子等,這些多為女性所用,能夠進一步美化髮型並展示個人品味。

體服(體衣)

漢服穿着層次中的體衣,是指直接覆蓋身體的主要部分的服裝,是構成傳統漢服系統的核心元素。根據不同的朝代和場合,體衣的分類和搭配各異,以下是一些主要類型的介紹:

1. 上衣
○ 襦:短上衣,多為交領右衽設計,與裙、褲搭配穿着,如對襟襦、交領襦等。
○ 衫/襖:長至臀部或更下的上衣,通常有保暖功能,如直裰(長袍)、褙子(對襟長衫)、比甲(無袖外褂)等。
○ 深衣:由上下連為一體的裁剪方式製成,如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等。
2. 下裝
○ 裙:女性常見穿着,款式多樣,如齊胸襦裙、馬面裙、百褶裙等。
○ 褲:男性和部分女性會穿,包括宋褲(類似現代褲子)、袴(分為大口袴和小口袴,類似於今天的闊腿褲和緊身褲)。
3. 外套
○ 在基本體衣之外的附加層,視季節和活動場合而定,可以是半臂(短袖罩衫)、褙子、大氅(長款披風)等。

足服(足衣)

漢服足衣是古代漢族服飾體系中用來包裹腳部的裝束,主要包括鞋履和襪子兩個部分:

1. 鞋履
○ 舄(xì):祭祀或正式場合穿着的禮鞋,底部較厚,通常與冕服、朝服等配套。
○ 履(lǚ):一般指平日裡穿着的鞋子,樣式豐富,如皮履、麻履等。
○ 屨(jù):較為樸素的草鞋或者布鞋,材質多為麻、葛、絲、皮革等。
○ 屐(jī):木底鞋,特點是鞋底有齒,方便在濕滑地面行走,常見的有木屐、桐木屐、潮屐等。
○ 靴(xuē):起源於北方游牧民族,後被中原地區接納並改良,包括高筒靴、短靴等多種形式。
2. 襪子
○ 襪:古代襪子又稱「脛衣」,主要覆蓋小腿至腳踝部位,材質多樣,有絲綢、棉麻等。
○ 褲襪/絝(kù):早期作為保護腿部的長筒襪狀物,後演變為更接近於現代褲的概念。

不同類型的足衣根據其用途、材質以及裝飾的不同,對應着不同的社會地位、禮儀場合及氣候環境。例如,官員、士人和平民百姓所穿的鞋履各有規定,且在重要的儀式活動中,如婚喪嫁娶、節慶典禮等,都有相應的足衣制度要求。此外,隨着時代變遷,足衣的設計也不斷演變和發展,反映出不同時代的生活習慣和審美觀念。

按功能場合分類

漢服按照功能場合分類,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1. 禮服(正裝)
祭祀服:用於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典禮,如冕服玄端等。
朝服:古代官員上朝時穿着的正式服裝,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
公服/官服:適用於朝廷官員在辦公和特定公共活動時穿着,包括不同品級的補服襴衫等。
婚服:婚禮中新人及賓客所穿的傳統服飾,如龍袍鳳冠霞帔等。
孝服:喪葬儀式中的着裝,體現孝道與哀悼之情。
宴會服:相當於現代的晚宴服裝,多為華麗裝飾,如深衣大袖衫配以馬面裙等。
2. 常服(休閒裝)
常服的規格低於禮服,所以使用場合以及搭配方式都沒有禮服那樣要求嚴格,但常服同樣需注意整體風格的和諧統一。常服主要用於慶典、迎謁、節日、飲宴等場合。常服帶有其正式性,因此對人的行為活動會產生一定的限制。
○ 褙子:女子日常穿着的一種外衣,可搭配各類襦裙或褲裝。
○ 圓領袍衫:男子普遍穿着的日常長袍,樣式簡潔舒適。
○ 襦裙:女子常服,包括對襟襦裙、交領襦裙、齊胸襦裙、高腰襦裙等多種款式。
○ 直裾、曲裾:男女均可穿着的日常或半正式服飾。
3. 便服
便服通常衣袍較為窄小,舒適且便於運動,一般由裙、袴、襦、衫構成。便服的搭配更為靈活多變,以便利為主,便服通常採用舒適且較為樸素的面料製作,適用於居家、出行、傳統武術演練等領域。
4. 戎服/武服/武備服(軍裝)
鎧甲、戰袍:古代軍人在戰場上的服裝,通常配有盔甲和其他防護裝備。
5. 儒釋道服
儒家學者服:儒生學習或講學時穿着的服裝,如朱子深衣等。
佛道僧侶服:佛教僧尼、道教道士所穿的特定法衣。

文獻記載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簡牘:「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

《漢書》:「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

《蠻書》:「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

《新唐書》:「漢裳蠻,本漢人部種,在鐵橋。惟以朝霞纏頭,余尚同漢服。」

《遼史》:「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 「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

《東京夢華錄》:「諸國使人,大遼大使頂金冠,後檐尖長,如大蓮葉,服紫窄袍,金蹀躞;副使展裹金帶,如漢服。」

《清稗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髮。」

參考資料

  • 廣袖與羅裳——漢服里的養生之道
  • 別與和_中國古代服飾符號中的組合與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