襦
来自汉服宝典
名称:襦 [rú]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本意是指短衣、短袄。唐代颜师古注《急就篇》卷二:”,“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襦”,即一种含义是膝盖以上短上衣就可以叫襦,可与衫互称,另一种含义是短上衣加腰襕就称为襦。
术语详情
襦、衫、袄的区别
襦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常见的上衣形制,通常穿在衫外。腰襕可以和襦异色,肩部也可以有竖向的异色装饰条。特点是有腰襕,无开衩,上下分裁
衫在古代指无祛的开衩上衣。 从隋代开始流行,到宋时袖子延长,作为内用的衫,即贴身穿用的汗衫,用大襟和对襟两种形式。衫为贴身穿着的单层衣物,没有祛。以南北朝前后为界,在此之前,衫与襦一致,为分裁,南北朝之后变为通裁开衩无腰襕。
袄是有衬里的中式上衣。通常分为3类: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以鞣制的动物皮制作的皮袄(见裘皮服)。按衣长又可分为大袄和小袄。大袄即长袄,摆线在膝盖上下;小袄即短袄,摆线在腰际至臀部之间。与衫相似,通裁开衩,但衫为单层,袄为复层/夹层。
区分规则:衫袄区分看层数,单层为衫多层为袄,衫袄与襦区分看腰襕,有腰襕为襦无腰襕则为衫袄。文献记载
《说文》:襦,短衣也。
史游《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领群。
《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
《乐府诗集·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扬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
《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襦。”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有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