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里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名称:贴里 [tiē lǐ]
又名:帖里 / 贴身袍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贴里,又写为“帖里”,又称贴身袍,是明朝时期流行的汉服款式之一,其主要特点是前后衣片上下分裁且无马面褶设计,整体呈现出连贯均匀的褶皱形态。作为内穿长袍,贴里通常搭配外褂穿着,以展现层次感,并因其不开叉的设计而显得端庄稳重。材质多选用丝绸等高档面料,颜色和图案根据等级身份严格区分,体现了明代服饰制度的高度规范化与社会地位象征意义。

特征

贴里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裁剪方式:贴里在裁剪上,前后衣片采用上下分裁的方式,与传统的一体化袍服裁剪有所不同。
2. 褶皱设计:贴里没有马面褶的设计,其褶皱是均匀且连贯的分布在整件衣服上,而非仅集中在下摆部分。
3. 穿着层次:贴里作为内穿服饰,一般不单独穿着,通常搭配外褂(如罩甲、罩袍等)共同组成明朝官员或贵族的正装穿着体系。
4. 开叉设计:贴里的两侧通常不开叉,确保了穿着者的活动方便和整体造型的端庄稳重。
5. 材质选择:贴里的制作材料多选用丝绸等高档面料,触感细腻,质地轻薄,穿着舒适。
6. 颜色与纹饰:贴里的颜色和图案设计严格遵循明代官服等级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对应特定的颜色和纹样。
7. 社会功能:贴里不仅是一种日常或正式场合的服装,更是一种展示个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重要载体。

发展历程

贴里作为一种汉服款式,其发展历程主要集中在明朝时期:

1. 起源与早期形态:贴里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元代的某些服饰元素。在元朝统治期间,随着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的交融,服饰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创新。
2. 明初发展:进入明朝以后,贴里逐渐形成并流行起来,成为明代士人、官员以及宫廷内官的一种常见服饰款式。贴里的特点在于裁剪方式独特,前后身上下分裁,并且腰部以下打褶,这样的设计使得袍子既便于活动又保持了庄重的仪态。
3. 形制多样化:贴里根据打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大褶、顺褶、旋褶等多种类型,体现了当时工艺技术的精湛和审美多样。同时,贴里还根据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材质、颜色和纹饰。
4. 社会功能:作为明朝官方和民间都广泛使用的服装,贴里不仅是日常穿着的一部分,也是礼仪制度中体现等级秩序的重要载体。特别是对于官员而言,贴里是其正式场合必备的内穿礼服,往往需要搭配外褂共同穿着。
5. 影响与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贴里的部分特征被吸收进其他汉服款式之中,例如曳撒等。而到了清朝,由于满族服饰制度的确立,贴里这一特定形式的服饰逐渐淡出主流舞台,但其设计理念和制作工艺仍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贴里作为明朝汉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明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完善,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时期服饰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贴里与曳撒的关系和区别

贴里与曳撒都是明朝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汉服款式,两者在起源上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在具体设计和穿着场合上存在显著的区别:

关系

□ 贴里和曳撒都源自元代服饰的演变,并在明朝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规范化。
□ 它们同属于明代汉族士人、官员以及宫廷内侍等阶层所穿着的服装类型,在历史上有过相互影响和交融。

区别

1. 裁剪方式
○ 贴里是上下分裁,即前后衣片均分开裁剪,无马面褶的设计;
○ 曳撒则只有前襟部分是分裁(前半幅),后身是通裁不断,且腰部以下有马面褶特征。
2. 褶皱与下摆设计
○ 贴里的褶皱分布均匀且连贯,一般没有马面褶;
○ 曳撒特点是前半部分拥有马面褶,使得下摆呈现更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效果。
3. 开叉与接片
○ 贴里两侧不开叉,也没有额外的外摆或接片;
○ 曳撒则因为其独特的前分后连裁剪方式,两侧通常会有开叉,开叉处可能还有接外摆的设计。
4. 用途与等级
○ 贴里多作为内穿袍服,也可作常服,因其褶子设计能增强袍身下摆的外张效果,显得稳重而大气;
○ 曳撒最初多为宫廷侍卫服饰,后来也用于高级内侍及一定等级的官员,尤其是带有特定纹样的曳撒如飞鱼服、斗牛服等,往往象征着较高的社会地位。

总结来说,贴里与曳撒在明代汉服体系中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功能定位,它们通过不同的裁剪工艺和装饰特点来区分穿着者的身份和场合,体现了明代服饰制度的严谨与多元。

文献记载

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佩服纪略》:“自逆贤 (魏忠贤)擅政,改蟒贴里,膝襴之下,又加一襴,名曰三襴贴里,最贵近者方蒙钦赏服之。”

朝鲜·崔世珍《朴通事谚解》:“贴里,元时好看此衣,前后具胸背,又连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当膝周围亦为纹如栏干,然织成段匹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线周遭回曲,为缘如花样,刺为草树、禽兽、山川、宫殿之纹于其内,备极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