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主图.jpg
名称:襦 [rú]
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术语简介

本意是指短衣、短袄。襦有单襦和复襦之分。单襦近乎衫,复襦则近似袄。

发展历程

襦作为中国古代汉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概述:

1. 先秦时期:
○ 襦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是一种贴身穿着的短衣。当时的襦多为单层,长度较短,主要作为内衣或轻便外衣使用。
2. 秦汉时期:
○ 秦汉时期的襦发展出了多种款式和用途,有的襦内可以有夹絮以增加保暖性,成为冬季御寒的重要衣物之一。
○ 女性服饰中常见的搭配是襦与裙的组合,如“襦裙”,其中襦的特征在于有腰襕装饰,即下摆处有一条明显的横向边缘设计。
3. 魏晋南北朝:
○ 魏晋南北朝时期,襦的款式更加丰富多样,随着胡服汉化的影响,服装样式有所变化,出现了更多开襟、窄袖等不同款式的襦。
○ 这一时期开始流行半臂襦,即半截袖子的短上衣,也是襦的一种演变形式。
4. 唐宋时期:
○ 唐代女性着装中的齐胸襦裙非常典型,襦通常束于胸部上方,长至腰部,有时会采用较为华丽的面料并配以精致的纹饰。
○ 宋代襦的样式更为简洁,强调合体裁剪和舒适性,同时仍保持了作为内衣或者春夏季节外穿的功能。
5. 明清时期:
○ 明清时,襦的概念逐渐融入到袄、衫等多种服饰类型之中,此时的袄与衫往往兼具襦的特点,比如有夹层的短袄就可以看作是襦的发展延续。
○ 明清妇女服饰中的褂子、袄子等也有类似襦的结构和功能。

总的来说,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款式、材质、用途随着社会文化变迁而不断演进和发展,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构

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上衣,其结构特点可以概括如下:

1. 基本结构:
○ 襦通常设计为短款或中长款上衣样式,长度多至腰部或者略长。
○ 一般采用直领、交领、圆领等不同领型设计,也有根据时代特色演变出的其他领口样式。
○ 衣身以对襟(正中开襟)和斜襟(偏一侧开襟)两种为主,且可能有盘扣、系带等方式进行固定。
2. 裁剪与缝制:
○ 襦的裁剪较为简洁,通常由前片、后片及两个袖子构成主体部分。
○ 对于夹层的襦来说,会有内衬与外层面料两层,并在接缝处进行贴边处理,保证穿着舒适且不易脱线。
○ 古代襦的袖型多样,如窄袖、广袖、琵琶袖等,随历史时期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3. 装饰与细节:
○ 襦的下摆有时会有一道腰襕设计,即一道明显的横向装饰边缘。
○ 随着工艺发展,襦可能会饰以刺绣、印花、绲边等装饰,尤其是在领口、袖口以及下摆部位。
4. 功能与搭配:
○ 襦既可以作为内衣穿在袍衫之下,也可以作为外衣直接配以裙子穿着,如秦汉时期的齐胸襦裙。
○ 在不同的季节和场合,襦的厚度和材质也会有所变化,冬季时可能会填充棉絮等保暖材料制成夹袄。

需要注意的是,襦的具体结构细节会随着朝代更迭和地域风俗差异而有所变化。

分类

襦作为中国古代汉服体系中的重要上衣类型,其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

1. 按季节与厚度:
○ 单襦:单层的、较为轻薄的短衫,适合春秋或夏季穿着。
○ 夹襦:两层布料之间有夹层(如棉絮),具有保暖功能,适用于秋冬季节。
2. 按长度:
○ 长襦:长度稍长一些,可以达到腰部以下。
○ 短襦:通常只到腰部或略长于腰,更贴身且便于活动。
3. 按款式与搭配:
○ 齐胸襦:在唐代非常流行,特点是衣摆束于胸部以上,下身穿裙,构成齐胸襦裙。
○ 腰襕襦:下摆处有一条明显的横向装饰带(腰襕)的襦,是秦汉时期常见的款式。
○ 交领襦:领口呈交叉状,即左衽和右衽相交叠搭。
○ 对襟襦:正中开襟,两边对称,一般用盘扣或者系带固定。
4. 按用途场合:
○ 内襦:作为内衣穿着,外面还会套上其他的外衣。
○ 外襦:直接穿在外面,作为日常或正式场合的着装,可以配以半臂、褙子等其他服饰配件。
5. 结合朝代特点:
○ 每个朝代都有其特色的襦制式样,例如魏晋时期的窄袖襦、宋明时期的合领襦等。

总之,襦根据不同时期的文化背景、气候条件以及社会风俗的不同,在样式、材质和用途上都有着丰富的变化和发展。

襦、衫、袄的区别

襦是秦汉至魏晋时期常见的上衣形制,通常穿在衫外。腰襕可以和襦异色,肩部也可以有竖向的异色装饰条。特点是有腰襕,无开衩,上下分裁

衫在古代指无祛的开衩上衣。 从隋代开始流行,到宋时袖子延长,作为内用的衫,即贴身穿用的汗衫,用大襟和对襟两种形式。衫为贴身穿着的单层衣物,没有祛。以南北朝前后为界,在此之前,衫与襦一致,为分裁,南北朝之后变为通裁开衩无腰襕。

袄是有衬里的中式上衣。通常分为3类: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以鞣制的动物皮制作的皮袄(见裘皮服)。按衣长又可分为大袄和小袄。大袄即长袄,摆线在膝盖上下;小袄即短袄,摆线在腰际至臀部之间。与衫相似,通裁开衩,但衫为单层,袄为复层/夹层。

区分规则:衫袄区分看层数,单层为衫多层为袄,衫袄与襦区分看腰襕,有腰襕为襦无腰襕则为衫袄。

更详细的解释

襦、衫、袄是中国古代汉服体系中三种不同类型的上衣,它们在款式、用途和结构上有各自的特点:

1. 襦:
○ 襦是较短的上衣,通常长度至腰或稍长一些。
○ 根据历史记载,襦可以有夹层,即内部填充保暖材料,尤其在冬季会作为内搭穿着以增强保暖效果。
○ 在汉代女性服饰中,襦常与裙子搭配,并且有腰襕(衣服下摆的一条明显的横向装饰带),以此区别于衫。
2. 衫:
○ 衫一般指单层的贴身衣物,没有夹层,相对较为轻薄。
○ 可以内穿也可以外穿,但多作为内衣或者春秋季节的轻便外衣使用。
○ 在南北朝之后,衫的设计有所变化,变为通裁开衩形式,并且区分于襦在于无腰襕设计。
3. 袄:
○ 袄是一种较为厚重的上衣,通常是有夹层或者填充棉絮等保暖材料的。
○ 袄主要用于秋冬季节御寒,相较于襦更加保暖厚实。
○ 袄可能有内外两层布料,并且在样式上可能更为复杂,有时会有领子、袖口、底边等处的精美装饰。

总结起来,三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厚度、是否夹层以及设计细节上:襦和袄可以有夹层,而衫则为单层;袄更侧重于保暖功能,襦则既可以做日常穿着也可作冬季内搭;衫更多地表现为贴身或轻薄的上衣。随着时代变迁,这些称谓的具体含义和款式也有一定的演变和发展。

文献记载

《说文》:襦,短衣也。

史游《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领群。

《礼记·内则》:衣不帛襦袴。

《乐府诗集·陌上桑》: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扬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汉,谓之曲领,或谓之襦。”

《急就篇》颜师古注:“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襦。”

《孔雀东南飞》:“妾有绣腰襦, 葳蕤自有光。 ”

参考资料

  •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