蔽膝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主图.jpg
名称:蔽膝 [bì xī]
又名:韨 / 絮襦 / 襜
流行朝代:汉朝
适用性别:男 / 女
适用年龄:成人
类型:汉服形制

术语简介

韨(fú), 亦作“芾”或“市” , 汉以后又称“蔽膝” 。商周至元明的一种祭服, 形似围裙, 系在腰间, 其长蔽膝, 为跪拜时所用。始于先秦,兴盛于汉。 以皮革涂朱或彩绘称韦韡, 以丝绸绘织绣图称韨。 汉以前用皮革, 魏晋以来用丝罗。

适用身份

贵族和平民都用,但是各自作用、款式与称谓都不同。贵族所用称为韨,是礼服上的装饰品,以熟皮做成,一般上宽一尺,下宽两尺,长三尺。上窄下宽,使用时佩戴在革带之上,下垂前膝。汉时,也有用布者。平民所用称为絮襦、襜,是一种围裙。用布帛做成,长方形,使用时围于腰际,下长至膝。

文献记载

《诗·小雅·采菽》:“赤芾在股。 ”

东汉 班固《汉书·王莽传上》:“母病,公卿列侯遣夫人问疾, 莽妻迎之,衣不曳地,布蔽膝。”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之一:“花蔽膝,玉衔头。寻芳逐胜劝宴,丝竹不曾休。”

清 褚人获 《坚瓠馀集·华山畿君》:“女闻之,感嘅不胜,因脱蔽膝,令母持归”。

温庭筠《过华清宫):“斗鸡花蔽膝,骑马玉搔头。”

参考资料

  •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