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巾
来自汉服宝典
名称:网巾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网巾是中国明代时期广泛流行的一种成年男子束发头饰,它由细腻的丝线、马尾或棕丝等材料精心编织而成,结构上类似于鱼网,具有网格状特征。在明朝洪武年间,网巾因其易于整理发型且实用美观而被朱元璋推广至全国使用,并逐渐成为当时社会各阶层成年男子必备的服饰配件之一。其设计中通常包含一条象征国家统一寓意的“一统山河”总绳,以及用于紧固头发的窄小部分“懒收网”。网巾的普及打破了当时服饰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从皇室贵族到平民百姓都以此来规范仪容。同时,这种独特而实用的头饰文化还影响了周边受中华文化影响较深的朝鲜半岛、越南和琉球等地,成为了当地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尽管随着时代变迁,网巾在现代已不再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实物载体。
特点
网巾作为中国明代成年男子普遍使用的束发头饰,其特点主要包括:
- 1. 结构与材料:网巾由丝线、马尾、棕丝等材料编织而成,到了万历年间甚至出现用人发和马鬃编结的款式。网巾的结构类似鱼网,一般为网格状,质地坚韧且富有弹性。
- 2. 功能实用:网巾的主要作用是束发,用于整理并固定发型,防止头发散乱,保持仪容整洁。它不仅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发型管理,在外出时还可稳定戴在头顶上的冠帽,使其不易滑落。
- 3. 不分等级:不同于其他服饰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规定,网巾在明朝时期“人无贵贱皆裹之”,无论身份高低,所有成年男子都需要使用网巾束发,这在当时是一种社会共性的标志。
- 4. 文化象征:网巾是明代建立冠服制度中的一项重要元素,具有朝代象征意义,也是礼仪规范的一部分。同时,如“一统山河”之称,赋予了政治统一和国家稳定的寓意。
- 5. 国际影响:受明代冠服制度的影响,朝鲜、越南、琉球等地也采用了网巾这一束发方式,但不同地区可能在细节上有所差异,如朝鲜半岛在网巾系绳圈的部分会根据身份来区分。
- 6. 设计细节:网巾通常有一条总绳拴紧,起到固定整个网巾的作用,而在结发处的设计则相对窄小,方便包裹住发髻或束起的头发。
总之,网巾作为一种实用性和象征性兼具的古代男性服饰配件,体现了明代社会对于个人形象、礼制规范以及文化传播等方面的重视。
发展历程
网巾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男子束发的头饰,其发展历程主要集中在明朝时期,并在明末清初有所演变:
- 1. 起源与推广:
- ○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据《七修类稿》等文献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微行时见到道士以丝线结成类似鱼网的头巾来束发,他认为此法整洁美观,便于推广全国使用。
- ○ 网巾普及后,成为明代男子成年的标志之一,并且不分等级,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需佩戴。
- 2. 形制变化:
- ○ 初期的网巾多为全封闭结构,用细绳或马尾编织而成,一般带有总绳系紧,寓意“一统山河”。
- ○ 明代晚期如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网巾的形制有所变化,出现了省去上方口丝绳的款式,仅在下方束紧头发,即所谓的“懒收网”。
- 3. 材质及装饰发展:
- ○ 网巾的制作材料从最初的丝线、马尾扩展到棕丝、人发和马鬃等。
- ○ 随着技艺的发展,网巾编织工艺更加精致,部分网巾可能还会有图案装饰,增加审美价值。
- 4. 影响与传播:
- ○ 明代的网巾文化不仅在中国内地广泛流传,而且通过文化交流传播到了朝鲜半岛、越南等地,这些地区在自己的传统服饰中也借鉴了网巾的设计理念和使用方式。
- 5. 后期演变:
- ○ 清朝建立后,随着满族统治者的剃发易服政策,汉族男子原有的束发习俗发生改变,网巾逐渐淡出日常穿着,但在一些特殊场合或传统节日活动中仍可见到其身影。
综上所述,网巾经历了从起源、盛行到变革的过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风俗的变迁。
网巾
?又称网子。明代成年男子束发用的一种网罩。其造型类似鱼网,网口用布帛做边,俗称边子。边子旁缀有金属制成的小圈,内贯绳带,使用时将绳带收系。在网巾的上部,开有圆孔,并缀以绳带,使用时将发髻穿出圆孔,用绳带系栓,称为一统山河。通常以黑色丝绳、马尾或棕丝编成,也有用绢布制成。大约在明天启年间,又省去上口绳带,只束下口,称为懒收网。明亡后,其制废除。?中国传统戏曲角色头部化装用品。以马尾编织成形似无檐软帽的半圆形网子,用时罩于头顶上。象征遮盖住头皮的头发。网巾顶端有可调整大小的圆孔,以缩紧罩住装于其下的“甩发”、“发鬏”等假发的底部。底边脑后处装有勒头和吊眉用的勒头带。网巾依角色年龄不同,有黑、灰、白色和男、女式之别。
——华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