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领
来自汉服宝典
名称:直领
又名:平领 / 直袊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汉服直领,又称“直襟”,是中国传统汉服中的一种重要领型设计。其主要特征是领子的线条自颈部垂直向下延伸,不同于交领右衽的交叉式样,直领两侧并不在胸前交叉重叠。这种领型的衣襟通常是对称排列,即左右两片衣襟相对平行。
直领在不同款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有时它会保持敞开状态,用系带或纽扣等配件固定于胸下;有时也会有类似于现代衬衫式的直开襟设计,即对襟直领,两襟通过纽扣或者盘扣相连闭合。
直领常见于汉服的一些外搭服饰上,如襦裙、褙子(半臂)、比甲等日常穿着和礼服配饰中,尤其在宋明时期的部分服装形制中更为流行。这种领型既体现了古代汉族服饰简洁大方的设计风格,也兼具实用性与审美价值,是汉服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发展历程
直领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领型设计,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在各个朝代中不断演变和发展。
- 1. 先秦至汉代:直领的雏形在这一时期出现,当时的深衣、袍服等就有类似于直领的设计,但形态相对简单,以满足保暖和遮体的基本需求为主。
- 2.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的服饰受到胡风影响较大,直领服饰开始出现更多的变化,例如对襟直领的罩衣(类似半臂)逐渐流行起来,同时也有部分服装采用立领设计。
- 3. 隋唐五代:唐代女性服饰中的半臂、袒领襦裙等都体现了直领的运用,其中半臂即为直领无袖或短袖上衣。另外,虽然主流依然是交领款式,但直领设计在男装和儿童服饰中也有所体现。
- 4. 宋朝:宋代服饰风格趋于简洁,褙子、比甲等直领外搭衣物成为日常及礼仪场合常见的穿着,尤其是褙子,其对襟直领设计成为了当时的一大特色。
- 5. 明清时期:明代出现了将直领与立领相结合的设计,如竖领大襟袍,直领设计更加丰富多样。清代初期虽受满族文化影响较大,但在民间及后期依然保留了直领服饰的部分元素。
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中,直领设计得到了重新发掘和改良创新,不仅恢复了传统形制,也在适应现代审美和实用性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多元化的直领汉服款式。
具体形制
直领在汉服中的形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种款式中:
- 1. 褙子:褙子是一种对襟直领的外衣,通常长至腰部或臀部,两侧开衩,袖型可宽可窄,多为宋代女性日常穿着的便服,也可以作为礼仪场合的配饰。
- 2. 比甲:比甲是无袖的对襟直领上衣,长度及腰或过膝,类似现代马甲,常作为罩衫穿在襦裙外面,起防寒保暖和装饰作用,流行于宋明时期。
- 3. 半臂:半臂又称“马甲”或“短袖”,是对襟直领、无袖或短袖的设计,一般只覆盖到肘部,是古代汉族女性内搭或者夏季单穿的一种服饰,尤其盛行于唐代。
- 4. 圆领袍:虽然不是典型的直领设计,但部分明朝时期的圆领袍在颈部也采用了接近直领的处理方式,即领口呈半圆形且竖立包裹颈部,有时会与交领进行结合。
- 5. 对襟旋袄:这是一种直领对襟、有扣襻固定的上衣,通常为秋冬季节所穿,可以内搭交领内衣,外套对襟旋袄以增加保暖性,常见于明清时期的女子服装。
- 6. 直领对襟衫:这种款式多见于宋明时期的日常穿着,其特点是领口为直线型的对襟设计,通常用盘扣或绳带系结,下摆宽松,适合春夏季节穿着。
- 7. 竖领长袍(又称立领大襟):明朝时期出现的一种结合了立领与大襟元素的服装款式,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直领,但其颈部竖起的部分可以视为直领设计的一种演变。此类服饰常见于士人阶层的常服或礼服中。
- 8. 直领襦裙外衣:在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中,一些改良版的汉服设计会将直领融入到上襦或者外搭的短款褙子、半臂等衣物中,以满足现代审美及穿着习惯的需求。
- 9. 童子冠袍:古代儿童所穿的服饰中也有采用直领设计的款式,如童子冠袍,特点是直领对襟且袖口宽大,样式简洁大方。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以上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直领汉服形制,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还有其他具体变体或特色款式。直领在不同的汉服中其细节设计如领深、领宽以及是否使用纽扣或系带等也会有所差异。
参考资料
《释名·释衣服》:“直领,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胞袍方也。”
《汉书·景十三王传·广川惠王刘越》:“时爱为去刺方领绣。”晋灼曰:“今之妇人直领也。绣为方领,上刺作黼黻文。《王莽传》曰‘有人着赤缋方领’。方领,上服也。”
《方言》卷四:“袒饰谓之直袊。”郭璞注:“妇人初嫁所着上衣,直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