叆叇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主图.jpg
名称:叆叇
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术语简介

“叆叇”作为眼镜的解释,源自古代中国对眼镜这一外来事物的称呼。在明朝时期,随着眼镜从欧洲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没有现成的汉语词汇对应这个新事物,人们便借用了一个音译词“叆叇”来指代眼镜。这个词原本并无与眼镜相关的含义,而是形容云层浓厚或缭绕的样子,但因其读音适合用来表示这种新颖的视觉辅助工具,所以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了眼镜的一种雅称。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叆叇”被记录为一种可以帮助改善视力的眼镜,尤其在明清两朝的记载中有所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交流的发展,眼镜这一概念逐渐普及,并形成了现代更为通用的名称。

文献记载

南宋·赵希鹄《洞天清录》:“叆叇,老人不便细书,用黢谜掩目则明。”

明·张自烈《正字通》直言:“叆叇,眼镜也。”

明·田艺蘅 《留青日札·叆叇》:“提学副使 潮阳 林公 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於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靉靆也。”

清·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九:“相传翁覃溪……六七十时犹能於灯下作细书,阅蝇头字,不假靉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