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扇礼
却扇礼的流程
却扇礼的流程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传统的却扇礼流程可以大致描述如下:
1. 新娘准备:
- 新娘出嫁前或出阁大礼时,会手持一把折扇或纨扇作为遮面之物。
- 扇子通常由精致的丝绸或其他贵重材料制成,有时还会装饰有吉祥图案。
2. 遮面行进:
-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或者在婚礼现场,新娘持扇遮面,不轻易露出容颜。
- 见到亲友或进行婚礼仪式时,新娘都会用扇子遮住自己的面部。
3. 拜堂仪式:
- 在拜天地、拜高堂以及夫妻对拜等重要环节中,新娘依旧以扇掩面,只微微低头或低垂扇子,弯腰行礼。
4. 却扇诗/却扇词(非所有场合必备):
- 某些传统或复原的汉式婚礼中,新郎可能需要吟诵一首却扇诗或却扇词来赞美新娘,新娘听后才会放下扇子。
5. 揭示面容:
- 整个嘉礼过程结束后,或是特定的礼仪时刻,新娘会在亲友面前放下扇子,正式展示自己的容貌给新郎及宾客,象征着新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与公开。
6. 定情信物:
- 却扇有时也被视为一种定情信物,承载了新人之间的美好寓意和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式婚礼中的却扇礼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性仪式,并不一定严格按照古代流程执行。
却扇礼的流行年代
却扇礼起源于晋代,并在唐宋时期达到盛行。这个婚俗传统在晋代开始出现,新娘出嫁时会用手中的团扇遮面,而到了唐代,却扇礼变得更为普遍且形式丰富,新郎往往需要用才情作却扇诗来“打动”新娘,新娘才会放下扇子露出面容。宋代也延续了这一习俗。所以可以说,却扇礼主要流行于唐朝和宋朝,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晋代。
却扇和盖头的时代演变
却扇和盖头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两种重要的新娘遮面礼俗物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流行与演变:
却扇(团扇)的时代演变:
- 起源:却扇习俗起源于汉代以后,具体始于魏晋时期。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礼仪工具,新娘手持团扇遮挡面容,表达羞涩与神秘之美。
- 唐宋时期:唐朝时却扇礼尤为盛行,新娘出嫁时会持团扇遮面,并且新郎需要吟诵却扇诗来使新娘放下扇子。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雅情趣,也展示了对婚姻中才情交流的重视。
- 后期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后,却扇礼逐渐被更加严实的盖头所取代,成为古代婚礼中的一种重要仪式,但在一些地区或特定文化活动中仍保留有却扇礼的传统元素。
盖头的时代演变:
- 兴起:盖头作为新娘遮面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为主流是在宋代以后,替代了却扇的部分功能。
- 流行:宋朝以后,红盖头成为婚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娘从出阁至进入洞房期间全程佩戴,以示贞洁和庄重,同时寓意着喜庆吉祥。
- 明清传承:明清时期,盖头的使用更为普遍和规范化,新郎揭开新娘盖头的时刻成为了中式婚礼中的高潮环节,象征两人的正式结合。
- 现代影响:现今,在许多中式婚礼中,新娘依然会在拜堂时佩戴红色盖头,延续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同时也会融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设计。
总的来说,却扇和盖头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婚俗特色,却扇反映了古代社会开放而富有诗意的一面,而盖头则体现了封建礼教下对女子端庄含蓄的要求,两者均在时代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文献记载
北周 庾信 《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分杯帐里,却扇牀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唐·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令与从一对坐。上命从一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而出,徐视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本蛮婢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灞州一宦家娶妇,甫却扇,新婿失声狂奔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却扇之夕,风扑花烛灭者再。”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凡新婚者,却扇之夕,亲朋杂沓,呼笑喧阗,谓之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