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扇礼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主图.jpg
名称:却扇礼
流行朝代: / 
适用性别:
适用年龄:成人
适用身份:新娘
适用场合:婚礼
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术语简介

却扇礼是中国传统婚俗中的一种礼仪,起源于晋代,并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这个习俗主要是指新娘在婚礼过程中,使用扇子遮挡面部,尤其是在拜堂、交拜等重要环节时。其含义主要有两层:1. 辟邪:扇子被认为具有辟邪的象征意义,在新娘出嫁时用以驱邪避凶。2. 遮羞:由于古代社会对女子贞洁观念较强,新娘在成亲前不宜轻易示人,故用扇子遮面以示端庄和羞涩。根据不同的记载和传说,却扇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细节有所不同。例如,在唐代,新郎有时需要用才华作诗来“却扇”,即通过诗歌打动新娘,新娘才会放下扇子露出容颜;而在其他时代,可能是在交拜后或特定仪式上新娘才去掉扇子。另外,却扇礼还有传说与伏羲与女娲的神话故事有关,虽然这一说法是民间传说,它强化了却扇礼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富有寓意和神秘色彩的组成部分的地位。

却扇礼的流程

却扇礼的流程在不同的地区和时代可能有所差异,但一般来说,传统的却扇礼流程可以大致描述如下:

1. 新娘准备:

  • 新娘出嫁前或出阁大礼时,会手持一把折扇或纨扇作为遮面之物。
  • 扇子通常由精致的丝绸或其他贵重材料制成,有时还会装饰有吉祥图案。

2. 遮面行进:

  •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或者在婚礼现场,新娘持扇遮面,不轻易露出容颜。
  • 见到亲友或进行婚礼仪式时,新娘都会用扇子遮住自己的面部。

3. 拜堂仪式:

  • 在拜天地、拜高堂以及夫妻对拜等重要环节中,新娘依旧以扇掩面,只微微低头或低垂扇子,弯腰行礼。

4. 却扇诗/却扇词(非所有场合必备):

  • 某些传统或复原的汉式婚礼中,新郎可能需要吟诵一首却扇诗或却扇词来赞美新娘,新娘听后才会放下扇子。

5. 揭示面容:

  • 整个嘉礼过程结束后,或是特定的礼仪时刻,新娘会在亲友面前放下扇子,正式展示自己的容貌给新郎及宾客,象征着新人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与公开。

6. 定情信物:

  • 却扇有时也被视为一种定情信物,承载了新人之间的美好寓意和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式婚礼中的却扇礼可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性仪式,并不一定严格按照古代流程执行。

却扇礼的流行年代

却扇礼起源于晋代,并在唐宋时期达到盛行。这个婚俗传统在晋代开始出现,新娘出嫁时会用手中的团扇遮面,而到了唐代,却扇礼变得更为普遍且形式丰富,新郎往往需要用才情作却扇诗来“打动”新娘,新娘才会放下扇子露出面容。宋代也延续了这一习俗。所以可以说,却扇礼主要流行于唐朝和宋朝,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晋代。

却扇和盖头的时代演变

却扇和盖头是中国传统婚礼中两种重要的新娘遮面礼俗物品,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流行与演变:

却扇(团扇)的时代演变:

  • 起源:却扇习俗起源于汉代以后,具体始于魏晋时期。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礼仪工具,新娘手持团扇遮挡面容,表达羞涩与神秘之美。
  • 唐宋时期:唐朝时却扇礼尤为盛行,新娘出嫁时会持团扇遮面,并且新郎需要吟诵却扇诗来使新娘放下扇子。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风雅情趣,也展示了对婚姻中才情交流的重视。
  • 后期演变:随着时代的变迁,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后,却扇礼逐渐被更加严实的盖头所取代,成为古代婚礼中的一种重要仪式,但在一些地区或特定文化活动中仍保留有却扇礼的传统元素。

盖头的时代演变:

  • 兴起:盖头作为新娘遮面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真正成为主流是在宋代以后,替代了却扇的部分功能。
  • 流行:宋朝以后,红盖头成为婚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娘从出阁至进入洞房期间全程佩戴,以示贞洁和庄重,同时寓意着喜庆吉祥。
  • 明清传承:明清时期,盖头的使用更为普遍和规范化,新郎揭开新娘盖头的时刻成为了中式婚礼中的高潮环节,象征两人的正式结合。
  • 现代影响:现今,在许多中式婚礼中,新娘依然会在拜堂时佩戴红色盖头,延续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同时也会融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设计。

总的来说,却扇和盖头分别代表了不同时期的婚俗特色,却扇反映了古代社会开放而富有诗意的一面,而盖头则体现了封建礼教下对女子端庄含蓄的要求,两者均在时代进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文献记载

北周 庾信 《为梁上黄侯世子与妇书》:“分杯帐里,却扇牀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花烛》:“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壻、却扇及观花烛之事。”

唐·李商隐《代董秀才却扇》:莫将画扇出帷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北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令与从一对坐。上命从一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而出,徐视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本蛮婢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灞州一宦家娶妇,甫却扇,新婿失声狂奔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却扇之夕,风扑花烛灭者再。”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凡新婚者,却扇之夕,亲朋杂沓,呼笑喧阗,谓之闹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