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臂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主图.jpg
名称:半臂
适用性别:男 / 女
类型:汉服形制 / 外衣

术语简介

中国古代一种半袖上衣。基本形制是对襟、长及腰际、两袖宽大而平直、袖长不过肘。一般罩在长袖服装之外或是衬在长袖服装之内,不能单独穿着。唐初先为宫中内史及女史供奉之服,穿着后便于劳作。初唐晚期流传于民间,成为一种常服。男女均可穿着。并一直延续至明清。

半臂可以分为交领半臂和对襟半臂两种款式,其中对襟半臂较为常见,多采用系带而非纽扣来固定前襟。

半臂与半袖的区别

在汉服体系中,半臂与半袖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不同服饰类型,而是对同一类衣物的不同描述角度。具体来说:

  • 半臂:通常指的是一种短袖上衣的形制,其袖长至肘部或稍过肘部,长度则及腰或稍长,多用于古代汉族男女服饰。半臂最初源自魏晋时期,发展到唐代非常流行,既有交领也有对襟款式,可以作为独立穿着的外衣,也可以搭配其他服装如坦领襦、对襟衫等。
  • 半袖:是对半臂这种服饰特点的一个形象化描述,即“袖子只有完整长袖的一半长度”,因此在某些场合,“半臂”和“半袖”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都表示的是同一种短袖上衣的样式。

发展历程

半臂作为中国古代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大致如下:

1. 起源与发展
○ 起源于汉魏时期:半臂的雏形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出现了一种名为“半袖”的上衣款式,这种衣服的特点是袖子较短,便于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半臂”这一名称逐渐明确,成为一种由短袖上襦演变而来的独特服饰类型。
2. 隋唐流行
○ 隋唐时期,半臂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流行,样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出现了对襟、无领或翻领的设计,并且在宫廷内官、女史以及民间都颇为流行。半臂起初可能仅限于皇宫内部穿着,但很快扩展至民间,成为男女通用的日常及礼仪服装,尤其在夏季或室内活动时更为常见。在唐代,半臂不仅作为单穿的外衣,还常作为长袍、褙子等衣物的内搭使用,形成多层次的着装风格。同时,由于其便于活动且适应不同季节变化的特点,半臂在劳作时也很受欢迎。
3. 后续发展与演变
○ 宋元明清时期,虽然半臂的具体形制可能会有所调整,如长度、领口设计等的变化,但短袖上衣的基本理念被传承下来。明代以后,男子的半臂可能演变为褡护等形式,而在女子服饰中,半臂作为上衣元素依然活跃在各种组合搭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