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巾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主图.jpg
名称:儒巾
又名:方巾
适用性别:
适用年龄:成人
适用身份:士人
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术语简介

儒巾,又称方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和士子所佩戴的一种头巾,其名称源于儒家学子的身份象征。儒巾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孔子曾提到的“冠章甫之冠”,即儒者之冠,为一种方形或类方形的软帽样式。

在明代,儒巾成为生员、举人等士人的标准服饰之一,并被纳入礼制规定。按照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的规定,士人应戴四方平定巾,这一形制通常为方形,材质上多采用黑绉纱为表层,漆藤丝或麻布为里层。明王圻《三才图会》中记载,方巾取自四方平定之意,体现了当时对于国家安定与文化传承的理想追求。

儒巾的设计一般比较简单,后面有篇幅(即后片),前面则相对平整或略短,有时会在背后垂下两根带子作为装饰或固定用。儒巾在历史上长期沿袭并流传至今,在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中得到了新的关注和传承。

发展历程

儒巾的发展历程可以简述如下:

1. 先秦时期:早期的儒家学者在服饰上有所讲究,虽然具体样式没有详细记载,但孔子所提倡的“正衣冠”理念已经包含了对头饰的要求。此时的头巾可能是一种象征身份和学识的简单布帛裹头。
2. 汉唐时期:汉代开始有明确的文人士大夫佩戴巾帻(一种介于帽子与头巾之间的头部装饰)的习俗,到了唐代,随着幞头(软帽)的流行,读书人也会以特定形式的幞头来显示自己的身份。
3. 宋元时期:宋代士人多戴东坡巾、纯阳巾等各类头巾,这些款式各异的头巾逐渐成为读书人区分身份、展示个性的一种方式。元代时,尽管蒙古统治下的服饰制度有所不同,但汉族士人的头巾依然保留了传统特色。
4. 明代:儒巾在明代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和广泛的推广。根据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礼制改革,士人普遍佩戴方巾,即四方平定巾,这种方形头巾用黑纱制成,后片长而前片短,体现了当时士人的庄重与简朴风貌。明代后期,儒巾的形制更加丰富多样,不同阶层和场合的儒者会佩戴不同材质和装饰的儒巾。
5. 清代至现代:清朝实行剃发易服政策,传统的汉族男子服饰被满族服饰取代,然而民间尤其是文人圈内,仍有人私下保持汉服习俗,包括儒巾在内的某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续。而在近现代的汉服复兴运动中,儒巾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重新得到关注,并被爱好者们进行复原研究和日常穿着。

总之,儒巾作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头饰,从古至今经历了不断的变化与发展,始终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者风范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