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面裙
来自汉服宝典
名称:马面裙
又名:马面褶裙
术语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马面裙,又名“马面褶裙”,中国古代汉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前后里外共有四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装饰,内裙门装饰较少或无装饰,马面裙侧面打裥,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头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 。马面裙由马面和褶裥(jiǎn)组成,是中国古代女子主要裙式之一 ,宋代马面裙已初具雏形,明清时期最为流行。清代出现了百褶裙、鱼鳞裙、襕干裙、月华裙、凤尾裙等形式的马面裙。
术语详情
名称由来
“马面”之名来自城墙上的“马面”——“马面”原指城墙上凸起于墙面外侧的部分,正面为高而宽的平面,两侧折向后,因此古人也用“马面”或“马面褶(裥)”来形容裙裳前后的光面,明代民间口语里出现“马面大裥裙”的称呼,但使用尚不普遍。到清代,女裙“马面”上的装饰逐渐增多,“马面裙”也成为了正式的称谓:“俗妇人所着裙,围桶而多折,如古时裳制,谓之‘马面裙’。”
“马面”一词最早出现于明代刘若愚的《酌中志》,用于明代流行服饰“曳撒”:“曳撒,其制后襟不断,而两傍有摆,前襟两截,而下有马面褶,往两旁起。”
清代方志学家黄钊在其编修的《石窟一征》中记载:“妇人所着裙,围桶而多褶,如古时裳制,谓之马面裙”。这是“马面裙”一词首次现身于史料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