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袍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道袍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道袍」俗稱直褶,是明朝後期最常見的男子便服款式之一,外形近似直身。一種源自中國古代漢服「褶」(相傳周武王親制),在明代演變為道袍,是明代男子居家時的外衣,也可作襯袍或平民男子婚服。道袍既可用作外衣,也可作為襯衣,與氅衣、披風等搭配使用。後在清初「剃髮易服」的政策下消亡。 其特點是直領,大襟,兩側開衩,有暗擺,為漢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服飾之一。另一種則是道教服飾。道教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以上服裝,均取肥大寬鬆,以寓包藏乾坤、隔斷塵凡之意。又取直領,以示瀟散。道教道袍承傳有序從未斷代為道袍之正宗。
術語詳情
明代道袍有三種領型:斜臥領、斜破領、橫臥領。
文獻記載
明 劉若愚《酌中志》:「直身,制與道袍相同,惟有擺在外,綴本等補。」可知道袍的雙擺是收在內的。
朝鮮 李圭景《五洲衍文長箋散稿》:「道袍者,道服也,但後別有垂幅以掩兩裾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