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里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貼里 [tiē lǐ]
又名:帖里 / 貼身袍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貼里,又寫為「帖里」,又稱貼身袍,是明朝時期流行的漢服款式之一,其主要特點是前後衣片上下分裁且無馬面褶設計,整體呈現出連貫均勻的褶皺形態。作為內穿長袍,貼里通常搭配外褂穿着,以展現層次感,並因其不開叉的設計而顯得端莊穩重。材質多選用絲綢等高檔面料,顏色和圖案根據等級身份嚴格區分,體現了明代服飾制度的高度規範化與社會地位象徵意義。

相關商品

特徵

貼里的特徵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裁剪方式:貼里在裁剪上,前後衣片採用上下分裁的方式,與傳統的一體化袍服裁剪有所不同。
2. 褶皺設計:貼里沒有馬面褶的設計,其褶皺是均勻且連貫的分布在整件衣服上,而非僅集中在下擺部分。
3. 穿着層次:貼里作為內穿服飾,一般不單獨穿着,通常搭配外褂(如罩甲、罩袍等)共同組成明朝官員或貴族的正裝穿着體系。
4. 開叉設計:貼里的兩側通常不開叉,確保了穿着者的活動方便和整體造型的端莊穩重。
5. 材質選擇:貼里的製作材料多選用絲綢等高檔面料,觸感細膩,質地輕薄,穿着舒適。
6. 顏色與紋飾:貼里的顏色和圖案設計嚴格遵循明代官服等級制度,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對應特定的顏色和紋樣。
7. 社會功能:貼里不僅是一種日常或正式場合的服裝,更是一種展示個人身份和社會地位的重要載體。

發展歷程

貼里作為一種漢服款式,其發展歷程主要集中在明朝時期:

1. 起源與早期形態:貼里的前身可以追溯至元代的某些服飾元素。在元朝統治期間,隨着北方游牧民族與中原漢族文化的交融,服飾上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和創新。
2. 明初發展:進入明朝以後,貼里逐漸形成並流行起來,成為明代士人、官員以及宮廷內官的一種常見服飾款式。貼里的特點在於裁剪方式獨特,前後身上下分裁,並且腰部以下打褶,這樣的設計使得袍子既便於活動又保持了莊重的儀態。
3. 形制多樣化:貼里根據打褶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大褶、順褶、旋褶等多種類型,體現了當時工藝技術的精湛和審美多樣。同時,貼里還根據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群,採用不同的材質、顏色和紋飾。
4. 社會功能:作為明朝官方和民間都廣泛使用的服裝,貼里不僅是日常穿着的一部分,也是禮儀制度中體現等級秩序的重要載體。特別是對於官員而言,貼里是其正式場合必備的內穿禮服,往往需要搭配外褂共同穿着。
5. 影響與演變:隨着歷史的發展,貼里的部分特徵被吸收進其他漢服款式之中,例如曳撒等。而到了清朝,由於滿族服飾制度的確立,貼里這一特定形式的服飾逐漸淡出主流舞台,但其設計理念和製作工藝仍對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之,貼里作為明朝漢服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在明代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和完善,它見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時期服飾文化的繁榮與變遷。

貼里與曳撒的關係和區別

貼里與曳撒都是明朝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漢服款式,兩者在起源上有一定的淵源關係,但在具體設計和穿着場合上存在顯著的區別:

關係

□ 貼里和曳撒都源自元代服飾的演變,並在明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規範化。
□ 它們同屬於明代漢族士人、官員以及宮廷內侍等階層所穿着的服裝類型,在歷史上有過相互影響和交融。

區別

1. 裁剪方式
○ 貼里是上下分裁,即前後衣片均分開裁剪,無馬面褶的設計;
○ 曳撒則只有前襟部分是分裁(前半幅),後身是通裁不斷,且腰部以下有馬面褶特徵。
2. 褶皺與下擺設計
○ 貼里的褶皺分布均勻且連貫,一般沒有馬面褶;
○ 曳撒特點是前半部分擁有馬面褶,使得下擺呈現更豐富的層次感和立體效果。
3. 開叉與接片
○ 貼里兩側不開叉,也沒有額外的外擺或接片;
○ 曳撒則因為其獨特的前分後連裁剪方式,兩側通常會有開叉,開叉處可能還有接外擺的設計。
4. 用途與等級
○ 貼里多作為內穿袍服,也可作常服,因其褶子設計能增強袍身下擺的外張效果,顯得穩重而大氣;
○ 曳撒最初多為宮廷侍衛服飾,後來也用於高級內侍及一定等級的官員,尤其是帶有特定紋樣的曳撒如飛魚服、鬥牛服等,往往象徵着較高的社會地位。

總結來說,貼里與曳撒在明代漢服體系中各自具有鮮明的特色和功能定位,它們通過不同的裁剪工藝和裝飾特點來區分穿着者的身份和場合,體現了明代服飾制度的嚴謹與多元。

文獻記載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佩服紀略》:「自逆賢 (魏忠賢)擅政,改蟒貼里,膝襴之下,又加一襴,名曰三襴貼里,最貴近者方蒙欽賞服之。」

朝鮮·崔世珍《朴通事諺解》:「貼里,元時好看此衣,前後具胸背,又連肩而通袖之脊至袖口,當膝周圍亦為紋如欄干,然織成段匹為衣者有之,或皮或帛,用彩線周遭回曲,為緣如花樣,刺為草樹、禽獸、山川、宮殿之紋於其內,備極奇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