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孫服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質孫服
又名:質孫服 / 只孫 / 濟遜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質孫服是中國元代的一種特色服裝,起源於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飾文化。它主要作為元朝宮廷及貴族的重要禮服或軍服使用,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民族交融的特點。
質孫服的基本結構特點是上衣下裳相連,整體設計緊身貼體,以便於騎馬射箭等活動。其最顯著的裝飾特點在於腰部有密集的橫褶皺,這些褶皺被稱為「辮線」,因此有時也稱這種服裝為「辮線襖」。質孫服通常採用高級面料如織金、緞子等製作,並配以精美的刺繡圖案,象徵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
在元代,質孫服不僅是內廷大宴時所穿的華美禮服,還是皇帝賜予臣下的榮譽標誌之一,尤其對於皇室成員和有功勳的官員來說,能夠得到皇帝賞賜的質孫服是一種極高的榮耀。隨着時間的推移,質孫服的部分設計理念和工藝被明朝繼承並改良,演變為後來的曳撒等漢服款式。相關商品
特徵
質孫服作為元代代表性服飾,具有以下特徵:
- 1. 一體化設計:質孫服採用了上衣下裳連體的設計方式,形制上類似於袍狀服裝,上下一體。
- 2. 腰間褶皺與辮線裝飾:其顯著特點在於腰部有大量細密的橫褶,也被稱為「辮線」,這種設計使得服裝在腰腹部形成獨特的襞積效果,不僅增加了視覺上的層次感和立體感,而且有利於活動時的舒適度和靈活性。
- 3. 色彩協調統一:質孫服強調整體顏色的一致性,通常包括帽子、衣服、腰帶、鞋子在內的全套服飾都採用同一顏色或相近色調,體現了蒙古族崇尚單一色彩搭配的特點。
- 4. 宮廷禮服與地位象徵:質孫服是元朝宮廷內廷宴會等重要場合中達官顯貴所穿的國宴禮服,由皇帝賞賜給臣僚,被視為皇恩浩蕩的象徵和身份地位的標誌。
- 5. 材料與紋飾考究:質孫服用料講究,常選用高級絲織品,並配以精美的刺繡、織金等工藝,體現出元代貴族階層的奢華生活和審美情趣。
- 6. 形制演變:質孫服後來對明代漢服產生了影響,明朝時期的曳撒等服飾款式就繼承了質孫服的部分特點並進行了創新。
質孫服
元代一種袍服。漢語稱一色服。內廷大宴時所穿的服裝。基本形制為上衣下裳相連,衣式較緊窄,下裳較短,腰間做無數襞積,肩背間貫以大珠。元代上至天子百官,下及庶民百姓均穿用,根據材料、色彩以及各種裝飾區別其身份等級。穿着者冠帽衣履必須同一色,不得有異。考究者用織錦製作,上綴珍珠。一年四季可以服用,僅面料、配飾等有所不同,但無定製。明後定質孫服為儀衛之服。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