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襦 [rú]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本意是指短衣、短襖。唐代顏師古注《急就篇》卷二:」,「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要者,襦」,即一種含義是膝蓋以上短上衣就可以叫襦,可與衫互稱,另一種含義是短上衣加腰襴就稱為襦。

術語詳情

襦、衫、襖的區別

襦是秦漢至魏晉時期常見的上衣形制,通常穿在衫外。腰襴可以和襦異色,肩部也可以有豎向的異色裝飾條。特點是有腰襴,無開衩,上下分裁

衫在古代指無祛的開衩上衣。 從隋代開始流行,到宋時袖子延長,作為內用的衫,即貼身穿用的汗衫,用大襟和對襟兩種形式。衫為貼身穿着的單層衣物,沒有祛。以南北朝前後為界,在此之前,衫與襦一致,為分裁,南北朝之後變為通裁開衩無腰襴。

襖是有襯裡的中式上衣。通常分為3類:一面一里兩層的夾襖,裡面之間加絮料的棉襖,以鞣製的動物皮製作的皮襖(見裘皮服)。按衣長又可分為大襖和小襖。大襖即長襖,擺線在膝蓋上下;小襖即短襖,擺線在腰際至臀部之間。與衫相似,通裁開衩,但衫為單層,襖為復層/夾層。

區分規則:衫襖區分看層數,單層為衫多層為襖,衫襖與襦區分看腰襴,有腰襴為襦無腰襴則為衫襖。

文獻記載

《說文》:襦,短衣也。

史游《急就篇》:袍襦表里曲領群。

《禮記·內則》:衣不帛襦袴。

《樂府詩集·陌上桑》: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揚雄《方言》曰:「襦,西南蜀漢,謂之曲領,或謂之襦。」

《急就篇》顏師古註:「短衣曰襦,自膝以上,一曰短而施腰者襦。」

《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 葳蕤自有光。 」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