裲襠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內衣裲襠.jpg
名稱:裲襠 [liǎng dāng]
又名:兩襠
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術語簡介

裲襠,又稱兩襠,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服飾,最早記載於東漢劉熙的《釋名·釋衣服》中,其形制為無袖、前後各一片布帛裁剪而成,肩部以帶子相連,腰間系扎固定,用以遮擋前胸和後背。起初作為內衣流行於兩漢時期,多由婦女穿着;至西晉末年逐漸發展為外穿服裝——裲襠衫,並在南北朝時期成為男女通用的便服,普及程度極高。這種服飾在當時不僅有普通織物製作的款式,還有採用皮革或鐵片製成的裲襠甲作為軍士戎服,具有一定的防護功能。北魏時期,裲襠衫還被納入了等級體系,成為正裝和朝服的一部分,其影響延續至隋唐時代。隨着歷史的發展,裲襠的樣式和名稱雖有所演變,但其基本形態與現代的背心、馬甲或坎肩等服裝有着深厚的淵源關係。

流行朝代

裲襠的流行朝代主要集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一時期它作為一種重要的服飾元素,不僅在民間日常穿着中普及,還被應用於軍旅戎服之中,例如作為騎兵鎧甲的裲襠甲。同時,裲襠衫這一服飾形式也在該時期內得到廣泛流行,並且其影響力延續到了隋唐時期,在部分場合和群體中仍可見到其使用。

發展歷程

裲襠作為一種古代服飾,其發展歷程和演變可以概述如下:

1. 起源與發展初期:裲襠的名稱最早見於東漢劉熙所著的《釋名·釋衣服》,最初是作為內衣出現,在兩漢時期主要為婦女穿着,起到保暖和遮擋的作用。
2. 魏晉時期的普及與變化:至魏晉時期,裲襠的功能和用途發生了顯著變化。由原來的內衣逐漸發展成為可以外穿的「裲襠衫」,不拘男女均可穿着,成為一種流行的便服樣式。在設計上,可能變得更加貼身且裝飾性增強,衣擺寬鬆、領口和袖口有精緻裝飾等特點開始顯現。
3. 軍事用途與防護功能:與此同時,裲襠也被用於製作軍士的防護裝備——裲襠甲,這種鎧甲無袖,前後各一片布帛或鐵片製成的胸甲和背甲用帶子連接於肩部,能有效保護身體重要部位,尤其盛行於南北朝重騎兵之中。
4. 等級制度與禮儀服裝:北魏遷都洛陽後,裲襠衫被納入了當時的等級體系,成為正裝及朝服的一部分,反映了它在社會地位象徵上的重要性。
5. 隋唐時期的延續與轉變:到了隋唐時代,裲襠仍保留了一定的流行度,文武官吏在特定場合會穿着裲襠甲作為儀式性的鎧甲。隨着時代變遷,其原始的防禦功能逐漸減弱,更多地轉化為象徵性和禮儀層面的意義。
6. 宋代以後的演變:宋代時,裲襠作為日常或禮儀服裝的記錄漸漸減少,但其設計理念和基本形態對後來的馬甲、背心、坎肩等服飾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的來說,裲襠從最初的內衣到後來的戎服、便服、乃至高級官員的禮服,經歷了多重角色轉換和形式變化,體現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發展與創新。

適用性別

裲襠作為一種古代服飾,最初可能是多為婦女穿着的內衣,但隨着時間發展和服飾習慣的變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演變為男女通用的服裝款式。無論是作為日常便服還是軍士的戎服,裲襠都有男性和女性穿着的例子。因此,裲襠適用性別為男女皆可。

出土文物

新疆吐魯蕃阿斯塔納晉十六國時期的墓葬中,有裲襠的實物出土,證實了這一時期裲襠的實際存在與使用情況。

文獻記載

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裲襠,其一當胸,其一當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