裲裆

来自汉服宝典
跳转至:导航、​搜索
内衣裲裆.jpg
名称:裲裆 [liǎng dāng]
又名:两裆
流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适用性别:男 / 女
适用场合:便服 / 戎服 / 礼服
类型:汉服科普术语

术语简介

裲裆,又称两裆,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服饰,最早记载于东汉刘熙的《释名·释衣服》中,其形制为无袖、前后各一片布帛裁剪而成,肩部以带子相连,腰间系扎固定,用以遮挡前胸和后背。起初作为内衣流行于两汉时期,多由妇女穿着;至西晋末年逐渐发展为外穿服装——裲裆衫,并在南北朝时期成为男女通用的便服,普及程度极高。这种服饰在当时不仅有普通织物制作的款式,还有采用皮革或铁片制成的裲裆甲作为军士戎服,具有一定的防护功能。北魏时期,裲裆衫还被纳入了等级体系,成为正装和朝服的一部分,其影响延续至隋唐时代。随着历史的发展,裲裆的样式和名称虽有所演变,但其基本形态与现代的背心、马甲或坎肩等服装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流行朝代

裲裆的流行朝代主要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服饰元素,不仅在民间日常穿着中普及,还被应用于军旅戎服之中,例如作为骑兵铠甲的裲裆甲。同时,裲裆衫这一服饰形式也在该时期内得到广泛流行,并且其影响力延续到了隋唐时期,在部分场合和群体中仍可见到其使用。

发展历程

裲裆作为一种古代服饰,其发展历程和演变可以概述如下:

1. 起源与发展初期:裲裆的名称最早见于东汉刘熙所著的《释名·释衣服》,最初是作为内衣出现,在两汉时期主要为妇女穿着,起到保暖和遮挡的作用。
2. 魏晋时期的普及与变化:至魏晋时期,裲裆的功能和用途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原来的内衣逐渐发展成为可以外穿的“裲裆衫”,不拘男女均可穿着,成为一种流行的便服样式。在设计上,可能变得更加贴身且装饰性增强,衣摆宽松、领口和袖口有精致装饰等特点开始显现。
3. 军事用途与防护功能:与此同时,裲裆也被用于制作军士的防护装备——裲裆甲,这种铠甲无袖,前后各一片布帛或铁片制成的胸甲和背甲用带子连接于肩部,能有效保护身体重要部位,尤其盛行于南北朝重骑兵之中。
4. 等级制度与礼仪服装:北魏迁都洛阳后,裲裆衫被纳入了当时的等级体系,成为正装及朝服的一部分,反映了它在社会地位象征上的重要性。
5. 隋唐时期的延续与转变:到了隋唐时代,裲裆仍保留了一定的流行度,文武官吏在特定场合会穿着裲裆甲作为仪式性的铠甲。随着时代变迁,其原始的防御功能逐渐减弱,更多地转化为象征性和礼仪层面的意义。
6. 宋代以后的演变:宋代时,裲裆作为日常或礼仪服装的记录渐渐减少,但其设计理念和基本形态对后来的马甲、背心、坎肩等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裲裆从最初的内衣到后来的戎服、便服、乃至高级官员的礼服,经历了多重角色转换和形式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适用性别

裲裆作为一种古代服饰,最初可能是多为妇女穿着的内衣,但随着时间发展和服饰习惯的变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为男女通用的服装款式。无论是作为日常便服还是军士的戎服,裲裆都有男性和女性穿着的例子。因此,裲裆适用性别为男女皆可。

出土文物

新疆吐鲁蕃阿斯塔纳晋十六国时期的墓葬中,有裲裆的实物出土,证实了这一时期裲裆的实际存在与使用情况。

文献记载

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裲裆,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