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巾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網巾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網巾是中國明代時期廣泛流行的一種成年男子束髮頭飾,它由細膩的絲線、馬尾或棕絲等材料精心編織而成,結構上類似於魚網,具有網格狀特徵。在明朝洪武年間,網巾因其易於整理髮型且實用美觀而被朱元璋推廣至全國使用,並逐漸成為當時社會各階層成年男子必備的服飾配件之一。其設計中通常包含一條象徵國家統一寓意的「一統山河」總繩,以及用於緊固頭髮的窄小部分「懶收網」。網巾的普及打破了當時服飾嚴格的社會等級區分,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都以此來規範儀容。同時,這種獨特而實用的頭飾文化還影響了周邊受中華文化影響較深的朝鮮半島、越南和琉球等地,成為了當地傳統服飾文化的一部分。儘管隨着時代變遷,網巾在現代已不再作為日常生活用品使用,但它仍然是研究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實物載體。

相關商品

特點

網巾作為中國明代成年男子普遍使用的束髮頭飾,其特點主要包括:

1. 結構與材料:網巾由絲線、馬尾、棕絲等材料編織而成,到了萬曆年間甚至出現用人發和馬鬃編結的款式。網巾的結構類似魚網,一般為網格狀,質地堅韌且富有彈性。
2. 功能實用:網巾的主要作用是束髮,用於整理並固定髮型,防止頭髮散亂,保持儀容整潔。它不僅適用於日常生活中的髮型管理,在外出時還可穩定戴在頭頂上的冠帽,使其不易滑落。
3. 不分等級:不同於其他服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規定,網巾在明朝時期「人無貴賤皆裹之」,無論身份高低,所有成年男子都需要使用網巾束髮,這在當時是一種社會共性的標誌。
4. 文化象徵:網巾是明代建立冠服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元素,具有朝代象徵意義,也是禮儀規範的一部分。同時,如「一統山河」之稱,賦予了政治統一和國家穩定的寓意。
5. 國際影響:受明代冠服制度的影響,朝鮮、越南、琉球等地也採用了網巾這一束髮方式,但不同地區可能在細節上有所差異,如朝鮮半島在網巾繫繩圈的部分會根據身份來區分。
6. 設計細節:網巾通常有一條總繩拴緊,起到固定整個網巾的作用,而在結髮處的設計則相對窄小,方便包裹住髮髻或束起的頭髮。

總之,網巾作為一種實用性和象徵性兼具的古代男性服飾配件,體現了明代社會對於個人形象、禮制規範以及文化傳播等方面的重視。

發展歷程

網巾作為一種中國古代男子束髮的頭飾,其發展歷程主要集中在明朝時期,並在明末清初有所演變:

1. 起源與推廣
○ 明朝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據《七修類稿》等文獻記載,明太祖朱元璋微行時見到道士以絲線結成類似魚網的頭巾來束髮,他認為此法整潔美觀,便於推廣全國使用。
○ 網巾普及後,成為明代男子成年的標誌之一,並且不分等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需佩戴。
2. 形制變化
○ 初期的網巾多為全封閉結構,用細繩或馬尾編織而成,一般帶有總繩繫緊,寓意「一統山河」。
○ 明代晚期如天啟年間(公元1621-1627年),網巾的形制有所變化,出現了省去上方口絲繩的款式,僅在下方束緊頭髮,即所謂的「懶收網」。
3. 材質及裝飾發展
○ 網巾的製作材料從最初的絲線、馬尾擴展到棕絲、人發和馬鬃等。
○ 隨着技藝的發展,網巾編織工藝更加精緻,部分網巾可能還會有圖案裝飾,增加審美價值。
4. 影響與傳播
○ 明代的網巾文化不僅在中國內地廣泛流傳,而且通過文化交流傳播到了朝鮮半島、越南等地,這些地區在自己的傳統服飾中也借鑑了網巾的設計理念和使用方式。
5. 後期演變
○ 清朝建立後,隨着滿族統治者的剃髮易服政策,漢族男子原有的束髮習俗發生改變,網巾逐漸淡出日常穿着,但在一些特殊場合或傳統節日活動中仍可見到其身影。

綜上所述,網巾經歷了從起源、盛行到變革的過程,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與社會風俗的變遷。

網巾
?又稱網子。明代成年男子束髮用的一種網罩。其造型類似魚網,網口用布帛做邊,俗稱邊子。邊子旁綴有金屬製成的小圈,內貫繩帶,使用時將繩帶收系。在網巾的上部,開有圓孔,並綴以繩帶,使用時將髮髻穿出圓孔,用繩帶系栓,稱為一統山河。通常以黑色絲繩、馬尾或棕絲編成,也有用絹布製成。大約在明天啟年間,又省去上口繩帶,只束下口,稱為懶收網。明亡後,其制廢除。?中國傳統戲曲角色頭部化裝用品。以馬尾編織成形似無檐軟帽的半圓形網子,用時罩於頭頂上。象徵遮蓋住頭皮的頭髮。網巾頂端有可調整大小的圓孔,以縮緊罩住裝於其下的「甩髮」、「發鬏」等假髮的底部。底邊腦後處裝有勒頭和吊眉用的勒頭帶。網巾依角色年齡不同,有黑、灰、白色和男、女式之別。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