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服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章服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標籤:十二章紋 / 禮服
章服在古代中國是指有識別符號的衣服,尤其是指繡有日月、星辰等圖案的古代禮服。這些圖案被稱為「章」,每一章都有其特定的象徵意義和等級標誌。在古代,天子的禮服擁有十二章,而群臣則根據品級不同,分別穿着九章、七章、五章、三章的禮服遞減。
十二章紋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每一種圖案都有其獨特的象徵意義。例如,日、月、星辰代表三光照耀,象徵帝王皇恩浩蕩,普照四方;山代表穩重,象徵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龍象徵帝王們善於審時度勢地處理國家大事;華蟲象徵王者要「文采昭著」;宗彝象徵帝王忠、孝的美德;藻象徵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潔;火象徵帝王處理政務光明磊落;粉米象徵皇帝給養着人民,安邦治國,重視農桑;黼象徵皇帝做事幹練果敢;黻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錯就改的美德。
章服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中非常重要,它不僅是服飾的一種,更是身份和等級的象徵。這種制度從周代開始形成,並在後來的歷史中不斷完善,直至明清時期。帝王和百官公卿所穿的衣服,底色和花紋都有一定的規定,作為區別身份等級的標誌。在封建社會時期,這種制度非常完備,封建統治階級按照陰陽五行的迷信說法,把青、赤、白、黑、黃當作「五方正色」,帝王的服裝就採用黃色,而帝王以下的百官公卿,則各按品級穿着規定顏色的官服。
章服的顏色和圖案隨着等級的不同而有所區別,這種制度體現了古代中國嚴格的社會等級和禮儀制度。通過這些服飾的紋飾和色彩,可以體現出穿着者的社會地位和官職等級。相關商品
章服
中國古代的章服包括繪有日、月、星辰等圖案的禮服、賞賜之服、朝政議事的公服等。古以日、月、星辰等為天子的冕服十二章,這是最早的章服。後這些紋樣用於皇族百官、命婦的禮服,以式樣、質料、顏色、配飾等的不同區分穿着者的身份、等級、尊卑。賞賜的章服則以顏色、質料區分等級。各朝代按服制規定各有特色。古代刑法規定,罪人服刑期間所穿的服裝各有徽識也稱為章服。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