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領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直領
又名:平領 / 直袊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漢服直領,又稱「直襟」,是中國傳統漢服中的一種重要領型設計。其主要特徵是領子的線條自頸部垂直向下延伸,不同於交領右衽的交叉式樣,直領兩側並不在胸前交叉重疊。這種領型的衣襟通常是對稱排列,即左右兩片衣襟相對平行。

直領在不同款式中的具體表現形式可能有所不同,有時它會保持敞開狀態,用系帶或紐扣等配件固定於胸下;有時也會有類似於現代襯衫式的直開襟設計,即對襟直領,兩襟通過紐扣或者盤扣相連閉合。

直領常見於漢服的一些外搭服飾上,如襦裙、褙子(半臂)、比甲等日常穿着和禮服配飾中,尤其在宋明時期的部分服裝形制中更為流行。這種領型既體現了古代漢族服飾簡潔大方的設計風格,也兼具實用性與審美價值,是漢服文化多樣性的一個重要體現。

相關商品

發展歷程

直領作為中國傳統服飾中的一種領型設計,其發展歷程可追溯至先秦時期,並在各個朝代中不斷演變和發展。

1. 先秦至漢代:直領的雛形在這一時期出現,當時的深衣、袍服等就有類似於直領的設計,但形態相對簡單,以滿足保暖和遮體的基本需求為主。
2. 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的服飾受到胡風影響較大,直領服飾開始出現更多的變化,例如對襟直領的罩衣(類似半臂)逐漸流行起來,同時也有部分服裝採用立領設計。
3. 隋唐五代:唐代女性服飾中的半臂、袒領襦裙等都體現了直領的運用,其中半臂即為直領無袖或短袖上衣。另外,雖然主流依然是交領款式,但直領設計在男裝和兒童服飾中也有所體現。
4. 宋朝:宋代服飾風格趨於簡潔,褙子、比甲等直領外搭衣物成為日常及禮儀場合常見的穿着,尤其是褙子,其對襟直領設計成為了當時的一大特色。
5. 明清時期:明代出現了將直領與立領相結合的設計,如豎領大襟袍,直領設計更加豐富多樣。清代初期雖受滿族文化影響較大,但在民間及後期依然保留了直領服飾的部分元素。

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直領設計得到了重新發掘和改良創新,不僅恢復了傳統形制,也在適應現代審美和實用性的基礎上,發展出更多元化的直領漢服款式。

具體形制

直領在漢服中的形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款式中:

1. 褙子:褙子是一種對襟直領的外衣,通常長至腰部或臀部,兩側開衩,袖型可寬可窄,多為宋代女性日常穿着的便服,也可以作為禮儀場合的配飾。
2. 比甲:比甲是無袖的對襟直領上衣,長度及腰或過膝,類似現代馬甲,常作為罩衫穿在襦裙外面,起防寒保暖和裝飾作用,流行於宋明時期。
3. 半臂:半臂又稱「馬甲」或「短袖」,是對襟直領、無袖或短袖的設計,一般只覆蓋到肘部,是古代漢族女性內搭或者夏季單穿的一種服飾,尤其盛行於唐代。
4. 圓領袍:雖然不是典型的直領設計,但部分明朝時期的圓領袍在頸部也採用了接近直領的處理方式,即領口呈半圓形且豎立包裹頸部,有時會與交領進行結合。
5. 對襟旋襖:這是一種直領對襟、有扣襻固定的上衣,通常為秋冬季節所穿,可以內搭交領內衣,外套對襟旋襖以增加保暖性,常見於明清時期的女子服裝。
6. 直領對襟衫:這種款式多見於宋明時期的日常穿着,其特點是領口為直線型的對襟設計,通常用盤扣或繩帶繫結,下擺寬鬆,適合春夏季節穿着。
7. 豎領長袍(又稱立領大襟):明朝時期出現的一種結合了立領與大襟元素的服裝款式,雖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直領,但其頸部豎起的部分可以視為直領設計的一種演變。此類服飾常見於士人階層的常服或禮服中。
8. 直領襦裙外衣:在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一些改良版的漢服設計會將直領融入到上襦或者外搭的短款褙子、半臂等衣物中,以滿足現代審美及穿着習慣的需求。
9. 童子冠袍:古代兒童所穿的服飾中也有採用直領設計的款式,如童子冠袍,特點是直領對襟且袖口寬大,樣式簡潔大方。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以上列舉了幾種常見的直領漢服形制,但不同歷史時期和地區可能還有其他具體變體或特色款式。直領在不同的漢服中其細節設計如領深、領寬以及是否使用紐扣或系帶等也會有所差異。

參考資料

《釋名·釋衣服》:「直領,邪直而交下,亦如丈夫胞袍方也。」

《漢書·景十三王傳·廣川惠王劉越》:「時愛為去刺方領繡。」晉灼曰:「今之婦人直領也。繡為方領,上刺作黼黻文。《王莽傳》曰『有人着赤繢方領』。方領,上服也。」

《方言》卷四:「袒飾謂之直袊。」郭璞註:「婦人初嫁所着上衣,直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