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領衫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曲領衫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曲領衫,又稱交領衫、盤領衣或圓領袍,是中國古代漢服中常見的一種服飾款式。其主要特點是領型設計獨特,領子呈半圓形,左右交叉於胸前,故稱「交領」或「曲領」。這種款式的衣物在隋唐時期非常流行,尤其受到士人階層的喜愛,是當時男子常服的主要款式之一。
到了宋明時期,曲領衫進一步發展並普及,成為官服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明朝時的公服和常服,多採用圓領或交領形式。明代的圓領衫一般配以補子(繡有飛禽走獸圖案的布片),用以標識官員的品級身份。
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曲領衫作為一種傳統服飾元素,也得到了廣泛的復興與傳承。相關商品
發展歷程
曲領衫,或稱圓領袍、交領衣,在中國古代服飾發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下是其發展歷程的簡要概述:
- 1. 漢代起源與初興:
- ○ 曲領概念最初出現在漢代,是作為內衣以防止外衣領部勒頸的設計。《釋名·釋衣服》中提到的「曲領在內」,說明了曲領的原始功能和形態。
- ○ 隨着時間推移,曲領發展為一種獨立的領型設計,並逐漸應用到外衣上,即所謂的圓領外衣或者曲領袍。
- 2. 魏晉南北朝時期:
- ○ 在這個階段,服飾風格多樣化,曲領衫繼續演變,領型更加豐富,且衣物整體剪裁趨於寬鬆自然,符合當時追求飄逸灑脫的時代審美。
- ○ 這個時期的曲領衫可能更加注重穿着者的舒適度以及與袍服的整體搭配效果。
- 3. 隋唐時期:
- ○ 隋唐時代,曲領衫進一步規範化並成為官服體系的一部分。隋代七品以上官員的朝服中,方心曲領作為象徵身份地位的元素被引入,是一種在頸部壓貼、方形的內領裝飾。
- ○ 唐宋時期的公服繼承了這一傳統,三品至九品以上的官員所穿的公服多採用曲領大袖的設計,圓領衫此時已經成為正式場合及日常生活中普遍流行的服裝款式。
- 4. 宋明以後:
- ○ 宋代以後,尤其是到了明代,圓領衫(包含曲領)成為文武百官常服的標準樣式之一,並且通過繡有飛禽走獸圖案的補子來區別官階等級。
- ○ 明代圓領衫的形制更加規範,領口處的設計也更為精緻,而民間服飾中,曲領衫仍保持着一定的影響力。
總的來說,曲領衫從最初的實用設計逐漸演變為具有文化象徵和社會地位標識作用的服飾元素,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印記。
結構
曲領衫的結構主要特點在於其領部設計。曲領,顧名思義,指的是衣領呈彎曲或弧形的設計,不同於直領(即從頸部兩側垂直向下延伸的領型)和交領(左衽右衽交叉在胸前形成的V字形領口),曲領通常是半圓形或者環狀圍繞頸部的領型。
具體到古代漢服中的曲領衫,其結構特徵可能包括以下幾點:
- 1. 領部:曲領部分寬大且有一定弧度,環繞於頸部,可以是內嵌式的,也可以是外露的裝飾性領圈。
- 2. 裁剪與縫製:曲領衫的主體通常採用傳統的分裁拼接方式,根據時代的不同,上衣部分可能有直裁、斜裁等多種形式,並配以對襟或大襟開合。
- 3. 袖型:袖子可能是窄袖,符合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士人服飾流行的風格,也可能隨着時代變化為其他類型的袖型,如寬袖或琵琶袖等。
- 4. 腰部處理:古時的曲領衫在腰身部位可能配有束帶,以便調節鬆緊;有的款式還會有腰襴等裝飾細節。
- 5. 內襯與穿着搭配:在某些歷史階段,曲領衫可能作為官服的一部分,內部會配戴方心曲領作為身份象徵;日常穿着時,也常與其他內搭衣物如褶衣等組合穿用。
文獻記載
隋唐·顏師古《急就篇》註解:「著曲領者,所以禁中衣之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