幘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幘 [zé]
中國古代男子的一種首服,是巾的一種。用於束裹鬢髮或覆蓋髮髻。最初多用於士庶階層。漢代以後逐漸複雜化,產生各種樣式,如平頂的稱平上幘,屋頂狀的稱介幘。幘上又加長耳、短耳。不分上下尊貴皆可以服用。庶民百姓單着幘,而宦官貴族則在冠下着幘。幘的色彩也豐富多樣,但各有定規,如武官帶赤幘,以示威烈。
相關商品
巾和幘的區別
幘也是巾的一種。幘和其他普通巾的區別有:
巾和幘在中國古代服飾中,均屬於頭飾範疇,但它們在形式、用途以及發展歷史上存在一定的區別:
- 巾:
- 巾是一種用布帛製成的頭飾,通常為方形或長條形平頂樣式,可以直接包裹頭部或束於髮髻之上。
- 巾最早多由平民百姓日常佩戴,材質簡單,便於洗滌更換,體現了實用性和樸素風格。
- 隨着時代的發展,巾的種類和款式日益豐富,如幅巾(以一幅布繞頭)、方巾、東坡巾等,逐漸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的常用首服。
- 幘:
- 幘最初是古人用於裹住額頭防止頭髮散亂的布帶,後來演變為一種有固定形狀的頭巾,其特徵是有硬挺部分可以覆蓋整個頭頂或者僅罩住髮髻。
- 在秦漢時期,幘成為了男子尤其是武官和下級官員的主要頭飾,並隨着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的發展,出現了不同的形態變化,如平巾幘、介幘、籠冠等。
- 幘的設計通常與身份等級有關,不同官職的人會佩戴不同規格和裝飾的幘。
總體來說,巾和幘都是中國古代男性常用的頭飾,但巾更多地偏向於簡潔雅致的書卷氣,而幘則常與軍人或政府官員的形象聯繫在一起,且具有更強的象徵意義和社會地位標識作用。隨着時間推移,兩者在實際使用中也出現了融合與演變,形成了更為豐富的頭飾文化。
幘
中國古代男子的一種首服。用於束裹鬢髮或覆蓋髮髻。最初多用於士庶階層。漢代以後逐漸複雜化,產生各種樣式,如平頂的稱平上幘,屋頂狀的稱介幘。幘上又加長耳、短耳。不分上下尊貴皆可以服用。庶民百姓單着幘,而宦官貴族則在冠下着幘。幘的色彩也豐富多樣,但各有定規,如武官帶赤幘,以示威烈。
——華服志 (https://www.huafuzh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