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制漢服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唐制漢服
又名:唐制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唐制漢服是中國唐朝時期(618年至907年)的漢族傳統服飾,以其開放包容、華麗大氣的特點著稱。男裝以圓領袍和襴衫為主,女裝代表性款式為齊胸襦裙和交領襦裙,顏色鮮艷豐富,紋飾精美繁複,體現了唐代社會的藝術審美與等級制度。唐風漢服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至周邊國家,對東亞地區服飾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在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亦備受推崇和傳承。在唐代女扮男裝是一種潮流,據資料記載,太平公主就曾穿着男裝在宴會歌舞。
術語詳情
唐代冠服制度
唐代冠服制度遵循古法,恪守先王遺制、體現等級。唐高祖於武德七年頒靳律,其中包括皇后、命婦等服飾,其中皇后的服裝分為褘衣、鞠衣、細釵檀衣;命婦服裝有翟衣、細釵禮衣、禮衣、公服、半袖襦裙、花釵禮衣六種。穿着者根據場合着不同服飾。
唐制漢服特點
唐人重服章,以紫色、紅色為上色。
宋代學者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記載,「唐人重服章」。唐代士人、官員對官服十分重視,群星閃耀的詩人們留下大量詩篇,紫袍、緋袍、金龜、魚袋等指代官服的意象被頻繁提及,並不隱晦地宣揚着自己的意氣風發與政治抱負。顏色是服飾最為醒目鮮明的標識,唐代官服以紫色、緋色(紅色)為上色,晚唐詩人司空圖一句「朝班盡說人宜紫,洞府應無鶴着緋」,便揭示了唐代官員對「緋紫」的渴望,「紅得發紫」一詞也正是通過官服顏色折射出官員的地位。
唐代女裝主要由裙衫,帔(pèi)等構成,流行穿半袖,間色裙,仕女出行往往頭戴帷(wéi)帽。盛唐以來衣裙漸寬,裙腰較高。唐代男裝盛行圓領袍,領口外翻,腰系蹀躞(dié xiè)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