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扇禮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主圖.jpg
名稱:卻扇禮
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術語簡介

卻扇禮是中國傳統婚俗中的一種禮儀,起源於晉代,並在唐宋時期尤為盛行。這個習俗主要是指新娘在婚禮過程中,使用扇子遮擋面部,尤其是在拜堂、交拜等重要環節時。其含義主要有兩層:1. 辟邪:扇子被認為具有辟邪的象徵意義,在新娘出嫁時用以驅邪避凶。2. 遮羞:由於古代社會對女子貞潔觀念較強,新娘在成親前不宜輕易示人,故用扇子遮面以示端莊和羞澀。根據不同的記載和傳說,卻扇禮的具體表現形式和細節有所不同。例如,在唐代,新郎有時需要用才華作詩來「卻扇」,即通過詩歌打動新娘,新娘才會放下扇子露出容顏;而在其他時代,可能是在交拜後或特定儀式上新娘才去掉扇子。另外,卻扇禮還有傳說與伏羲與女媧的神話故事有關,雖然這一說法是民間傳說,它強化了卻扇禮作為傳統文化中一個富有寓意和神秘色彩的組成部分的地位。

卻扇禮的流程

卻扇禮的流程在不同的地區和時代可能有所差異,但一般來說,傳統的卻扇禮流程可以大致描述如下:

1. 新娘準備:

  • 新娘出嫁前或出閣大禮時,會手持一把摺扇或紈扇作為遮面之物。
  • 扇子通常由精緻的絲綢或其他貴重材料製成,有時還會裝飾有吉祥圖案。

2. 遮面行進:

  •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或者在婚禮現場,新娘持扇遮面,不輕易露出容顏。
  • 見到親友或進行婚禮儀式時,新娘都會用扇子遮住自己的面部。

3. 拜堂儀式:

  • 在拜天地、拜高堂以及夫妻對拜等重要環節中,新娘依舊以扇掩面,只微微低頭或低垂扇子,彎腰行禮。

4. 卻扇詩/卻扇詞(非所有場合必備):

  • 某些傳統或復原的漢式婚禮中,新郎可能需要吟誦一首卻扇詩或卻扇詞來讚美新娘,新娘聽後才會放下扇子。

5. 揭示面容:

  • 整個嘉禮過程結束後,或是特定的禮儀時刻,新娘會在親友面前放下扇子,正式展示自己的容貌給新郎及賓客,象徵着新人之間關係的進一步深化與公開。

6. 定情信物:

  • 卻扇有時也被視為一種定情信物,承載了新人之間的美好寓意和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代中式婚禮中的卻扇禮可能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性儀式,並不一定嚴格按照古代流程執行。

卻扇禮的流行年代

卻扇禮起源於晉代,並在唐宋時期達到盛行。這個婚俗傳統在晉代開始出現,新娘出嫁時會用手中的團扇遮面,而到了唐代,卻扇禮變得更為普遍且形式豐富,新郎往往需要用才情作卻扇詩來「打動」新娘,新娘才會放下扇子露出面容。宋代也延續了這一習俗。所以可以說,卻扇禮主要流行於唐朝和宋朝,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晉代。

卻扇和蓋頭的時代演變

卻扇和蓋頭是中國傳統婚禮中兩種重要的新娘遮面禮俗物品,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流行與演變:

卻扇(團扇)的時代演變:

  • 起源:卻扇習俗起源於漢代以後,具體始於魏晉時期。最初可能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禮儀工具,新娘手持團扇遮擋面容,表達羞澀與神秘之美。
  • 唐宋時期:唐朝時卻扇禮尤為盛行,新娘出嫁時會持團扇遮面,並且新郎需要吟誦卻扇詩來使新娘放下扇子。這一過程既體現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風雅情趣,也展示了對婚姻中才情交流的重視。
  • 後期演變:隨着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後,卻扇禮逐漸被更加嚴實的蓋頭所取代,成為古代婚禮中的一種重要儀式,但在一些地區或特定文化活動中仍保留有卻扇禮的傳統元素。

蓋頭的時代演變:

  • 興起:蓋頭作為新娘遮面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但真正成為主流是在宋代以後,替代了卻扇的部分功能。
  • 流行:宋朝以後,紅蓋頭成為婚禮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娘從出閣至進入洞房期間全程佩戴,以示貞潔和莊重,同時寓意着喜慶吉祥。
  • 明清傳承:明清時期,蓋頭的使用更為普遍和規範化,新郎揭開新娘蓋頭的時刻成為了中式婚禮中的高潮環節,象徵兩人的正式結合。
  • 現代影響:現今,在許多中式婚禮中,新娘依然會在拜堂時佩戴紅色蓋頭,延續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同時也會融合現代審美進行創新設計。

總的來說,卻扇和蓋頭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婚俗特色,卻扇反映了古代社會開放而富有詩意的一面,而蓋頭則體現了封建禮教下對女子端莊含蓄的要求,兩者均在時代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文獻記載

北周 庾信 《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里,卻扇牀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壻、卻扇及觀花燭之事。」

唐·李商隱《代董秀才卻扇》: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扇後有人衣禮衣,花釵,令與從一對坐。上命從一誦《卻扇詩》數首。扇卻,去花易服而出,徐視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本蠻婢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灞州一宦家娶婦,甫卻扇,新婿失聲狂奔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卻扇之夕,風撲花燭滅者再。」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凡新婚者,卻扇之夕,親朋雜沓,呼笑喧闐,謂之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