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扇禮
相關商品
卻扇禮的流程
卻扇禮的流程在不同的地區和時代可能有所差異,但一般來說,傳統的卻扇禮流程可以大致描述如下:
1. 新娘準備:
- 新娘出嫁前或出閣大禮時,會手持一把摺扇或紈扇作為遮面之物。
- 扇子通常由精緻的絲綢或其他貴重材料製成,有時還會裝飾有吉祥圖案。
2. 遮面行進:
- 在前往新郎家的路上或者在婚禮現場,新娘持扇遮面,不輕易露出容顏。
- 見到親友或進行婚禮儀式時,新娘都會用扇子遮住自己的面部。
3. 拜堂儀式:
- 在拜天地、拜高堂以及夫妻對拜等重要環節中,新娘依舊以扇掩面,只微微低頭或低垂扇子,彎腰行禮。
4. 卻扇詩/卻扇詞(非所有場合必備):
- 某些傳統或復原的漢式婚禮中,新郎可能需要吟誦一首卻扇詩或卻扇詞來讚美新娘,新娘聽後才會放下扇子。
5. 揭示面容:
- 整個嘉禮過程結束後,或是特定的禮儀時刻,新娘會在親友面前放下扇子,正式展示自己的容貌給新郎及賓客,象徵着新人之間關係的進一步深化與公開。
6. 定情信物:
- 卻扇有時也被視為一種定情信物,承載了新人之間的美好寓意和祝福。
需要注意的是,隨着時代的變遷,現代中式婚禮中的卻扇禮可能已經成為一種文化傳承的象徵性儀式,並不一定嚴格按照古代流程執行。
卻扇禮的流行年代
卻扇禮起源於晉代,並在唐宋時期達到盛行。這個婚俗傳統在晉代開始出現,新娘出嫁時會用手中的團扇遮面,而到了唐代,卻扇禮變得更為普遍且形式豐富,新郎往往需要用才情作卻扇詩來「打動」新娘,新娘才會放下扇子露出面容。宋代也延續了這一習俗。所以可以說,卻扇禮主要流行於唐朝和宋朝,但其起源可以追溯至更早的晉代。
卻扇和蓋頭的時代演變
卻扇和蓋頭是中國傳統婚禮中兩種重要的新娘遮面禮俗物品,它們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着不同的流行與演變:
卻扇(團扇)的時代演變:
- 起源:卻扇習俗起源於漢代以後,具體始於魏晉時期。最初可能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禮儀工具,新娘手持團扇遮擋面容,表達羞澀與神秘之美。
- 唐宋時期:唐朝時卻扇禮尤為盛行,新娘出嫁時會持團扇遮面,並且新郎需要吟誦卻扇詩來使新娘放下扇子。這一過程既體現了唐代文人墨客的風雅情趣,也展示了對婚姻中才情交流的重視。
- 後期演變:隨着時代的變遷,尤其是到了宋朝之後,卻扇禮逐漸被更加嚴實的蓋頭所取代,成為古代婚禮中的一種重要儀式,但在一些地區或特定文化活動中仍保留有卻扇禮的傳統元素。
蓋頭的時代演變:
- 興起:蓋頭作為新娘遮面物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但真正成為主流是在宋代以後,替代了卻扇的部分功能。
- 流行:宋朝以後,紅蓋頭成為婚禮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娘從出閣至進入洞房期間全程佩戴,以示貞潔和莊重,同時寓意着喜慶吉祥。
- 明清傳承:明清時期,蓋頭的使用更為普遍和規範化,新郎揭開新娘蓋頭的時刻成為了中式婚禮中的高潮環節,象徵兩人的正式結合。
- 現代影響:現今,在許多中式婚禮中,新娘依然會在拜堂時佩戴紅色蓋頭,延續了這一古老的傳統,同時也會融合現代審美進行創新設計。
總的來說,卻扇和蓋頭分別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婚俗特色,卻扇反映了古代社會開放而富有詩意的一面,而蓋頭則體現了封建禮教下對女子端莊含蓄的要求,兩者均在時代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記。
文獻記載
北周 庾信 《為梁上黃侯世子與婦書》:「分杯帳里,卻扇牀前。」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花燭》:「近代婚嫁有障車、下壻、卻扇及觀花燭之事。」
唐·李商隱《代董秀才卻扇》: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圓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鑑》:扇後有人衣禮衣,花釵,令與從一對坐。上命從一誦《卻扇詩》數首。扇卻,去花易服而出,徐視之,乃皇后老乳母王氏,本蠻婢也。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灞州一宦家娶婦,甫卻扇,新婿失聲狂奔出。」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槐西雜誌三》:「卻扇之夕,風撲花燭滅者再。」
清 采蘅子 《蟲鳴漫錄》卷二:「凡新婚者,卻扇之夕,親朋雜沓,呼笑喧闐,謂之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