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主圖.jpg
名稱:
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術語簡介

天子、諸侯以及大夫祭祀時所戴的冠,人稱「冕」。冕由冠衍生。冕是皇帝在重大的慶典、祭祀上所戴的冕冠,配以莊重華美的冕服。冕冠的主要部分是冕板和玉藻十二旒,冕板前低後高,意即帝王低首以示懷柔天下百姓。冕而有旒,垂旒就是將玉珠用絲線串起垂于冕板前後,帝王有十二旒,等級越低旒數和玉珠的數量越減少。

組成結構

帝王的冠冕是擁有最高權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大體由延、旒、纓、紞、纊、紘等組成。

延,指頭頂上那塊長方板,前圓後方,寓意天圓地方。

旒,是指懸掛在方板前後的珠玉簾,一般用五彩絲線將五彩珠玉串連而成,其標準稱謂叫「玉藻」。在冕冠制度中,珠簾的根數是有講究的,其多少是辨別身份的一大標誌。根據《明史》記載,明代皇帝所戴的冕前後分別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紅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親王只能用9旒、9珠。

纓,即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綢繩。

紞,有專門用途,是絲做成的線繩,線繩下端有個黃色棉丸,專用名詞叫「黈纊」。

纊,其實就是掛在紞頭上的玉,謂之「瑱」,因為兩塊瑱正好位於兩耳旁,所以又名「充耳」「塞耳」。

紘,是玉笄的兩端繞頷下系的朱紅絲帶。

皇冠前的十二束垂旒,人稱「蔽明」,表示目不視非,有所不見。冠左右兩側的充耳,人稱「塞明」,表示耳不聞邪,有所不聽。這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古訓在帽子上的具體體現。

朝代差異

漢代

秦漢時期的帝王頭戴帝冕。帝冕,即在冠上有覆,元表朱里,上有延板,廣一尺二寸,長二尺四寸(每尺為現代的六寸);延板前後各十二旒,每旒五彩玉帶,簪導朱纓,黈纊充耳,延板垂有緌帶。這種帝冕從商周至秦漢一直為典型的帝王皇冠。

漢初,中華文明進入「禮樂定,詩書成」的時代。據漢朝初年成書的《周禮·弁師》所載:「頂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後漢志·輿服志》中對漢代君王所戴的冠冕形制有詳盡的描述:「冕皆廣七寸,長尺二寸,前圓後方,朱綠里,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系白珠玉為十二旒,以其綬采色為組纓。」折算成現在的尺寸:冕板大約寬16.1厘米,長27.6厘米;前旒的長度一般為9.2厘米左右,後旒為6.9厘米左右(漢一寸約等於現代2.3厘米)。在「三公」之下,均只有前旒,無後旒。

冕板主要為木質,前高后低,呈俯仰之狀,有象徵帝王勤政愛民的含義。其上的玄色(黑色)塗裝象徵着天;下面為纁色(淺紅色),象徵着大地。冕板前圓而後方,象徵着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冕冠的每一旒都貫穿了12顆彩色玉珠,分別按照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以五彩繩穿着玉石,故而稱為「玉藻」,象徵着「五行」的相生相剋以及時間的運轉。在冕冠的兩側齊耳的位置有一對黃色絲棉做成的球狀的裝飾品——充耳。

隋唐

晉代、隋代基本沿襲了漢朝的冕旒制度。隋唐的帝冕,寬八寸,長一尺二寸,以板為之,黑表深紅色里,延板無旒(後恢復飾十二旒),金飾玉簪導,主帶為纓。

《舊唐書·輿服志》中有記載:「唐制,天子衣服,有大裘之冕、袞冕、鷩冕、毳冕、繡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白帢,凡十二等。」《新唐書·車服志》曰:「凡天子之服十四。」比前者多「緇布冠」和「弁服」。另外,太宗又制翼善冠,總共十五等。之後,不少冠冕被廢。唐玄宗開元年間(713~741)以後,皇帝的服裝只用袞冕服、通天冠服和幞頭常服三種。不同冠冕的使用場合不同,冕旒的數目也有差異。

與皇帝朝服相配的首服為通天冠、緇布冠、武弁、弁服;與公服之相配之首服為黑介幘、白紗帽、平巾幘。

自中晚唐時,冠服制度更趨簡化,連袞冕和通天冠也逐漸退出了實用的領域。到唐文宗時,常服受朝已成慣例。頭戴烏紗帽折上巾,身着赭黃金龍袍,腰帶飾有十三環與垞尾,腳踩六合靴。這種從省簡約的服飾就是帝王的常服。

宋代

宋代的冠服制度沿襲秦漢,在歷代中最為繁複。對于冕板的尺寸、材質用木以及冕板上所裹覆的絲織品的顏色和裝飾紋樣等,都有詳細規定。只是平時很少穿用。

宋代皇帝在祭祀致齋的途中,大朝會、大冊命以及親耕籍田時服通天冠服。皇太子受冊、謁廟和朝會,則服遠遊冠服。在宋代,這兩種服飾嚴格意義上不僅僅屬於朝服,而是在除祭服以外的重要場合中的禮服。此外,皇帝公服與常服首服中還有折上巾(幞頭)、烏紗帽和小冠,且色彩和裝飾方面更為豐富。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強調「復漢官之威儀」。洪武元年(1368)二月,他「詔復衣冠如唐制」。此後,又陸續制定了上至皇帝、貴族,下至庶民、樂妓的一整套服飾制度。朱元璋去掉其他冕服,只留下袞冕,並把它作為只有皇家才能使用的服飾。從這個意義上說,明代的冕服成了君權的象徵。據《明史》記載,明朝對冠冕有嚴格的禮制規定,皇帝冕前後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

這套制度在其後幾經變更。明洪武十六年(1383),定冕服之制。洪武二十六年(1393)及成祖永樂三年(1406)、世宗嘉靖八年(1527)每有更定。嘉靖七年(1526),定皇帝燕弁冠服。最終使得明代天子之服有六:一曰袞冕,二曰通天冠服,三曰皮弁服,四曰武弁服,五曰常服,六曰燕弁服。

文獻記載

《說文解字》:「冕,大夫以上冠也。」

參考資料

  • 冠冕盡去 明朝散發 中國人的帽子進化論. 柳三更
  • 古代皇帝的帽子什麼樣. 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