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巾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儒巾
又名:方巾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儒巾,又稱方巾,是中國古代讀書人和士子所佩戴的一種頭巾,其名稱源於儒家學子的身份象徵。儒巾的歷史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孔子曾提到的「冠章甫之冠」,即儒者之冠,為一種方形或類方形的軟帽樣式。
在明代,儒巾成為生員、舉人等士人的標準服飾之一,並被納入禮制規定。按照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的規定,士人應戴四方平定巾,這一形制通常為方形,材質上多採用黑縐紗為表層,漆藤絲或麻布為裡層。明王圻《三才圖會》中記載,方巾取自四方平定之意,體現了當時對於國家安定與文化傳承的理想追求。
儒巾的設計一般比較簡單,後面有篇幅(即後片),前面則相對平整或略短,有時會在背後垂下兩根帶子作為裝飾或固定用。儒巾在歷史上長期沿襲並流傳至今,在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得到了新的關注和傳承。術語詳情
儒巾的發展歷程可以簡述如下:
- 1. 先秦時期:早期的儒家學者在服飾上有所講究,雖然具體樣式沒有詳細記載,但孔子所提倡的「正衣冠」理念已經包含了對頭飾的要求。此時的頭巾可能是一種象徵身份和學識的簡單布帛裹頭。
- 2. 漢唐時期:漢代開始有明確的文人士大夫佩戴巾幘(一種介於帽子與頭巾之間的頭部裝飾)的習俗,到了唐代,隨着幞頭(軟帽)的流行,讀書人也會以特定形式的幞頭來顯示自己的身份。
- 3. 宋元時期:宋代士人多戴東坡巾、純陽巾等各類頭巾,這些款式各異的頭巾逐漸成為讀書人區分身份、展示個性的一種方式。元代時,儘管蒙古統治下的服飾制度有所不同,但漢族士人的頭巾依然保留了傳統特色。
- 4. 明代:儒巾在明代得到了明確的規定和廣泛的推廣。根據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禮制改革,士人普遍佩戴方巾,即四方平定巾,這種方形頭巾用黑紗製成,後片長而前片短,體現了當時士人的莊重與簡樸風貌。明代後期,儒巾的形制更加豐富多樣,不同階層和場合的儒者會佩戴不同材質和裝飾的儒巾。
- 5. 清代至現代:清朝實行剃髮易服政策,傳統的漢族男子服飾被滿族服飾取代,然而民間尤其是文人圈內,仍有人私下保持漢服習俗,包括儒巾在內的某些元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延續。而在近現代的漢服復興運動中,儒巾作為重要的文化符號重新得到關注,並被愛好者們進行復原研究和日常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