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服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補服
又名:補褂 / 外褂
術語類型:漢服類型「漢服類型」不在用於「術語類型」屬性所允許值的清單(漢服科普術語, 漢服行業術語, 中華文化術語)中。
補服又稱補褂、外褂,是明清時期一種飾有品級標識的官服。胸前及背後綴有補子。文武百官朝視、謝恩、禮見、宴會均可着之。「補子」的圖案根據官員級別和文武的不同也都是不一樣的,一般用飛禽代表文官,用猛獸代表武官。補子所用物料大都為繡品,但也有是提花織物、緙絲或彩繪。補子可另制後綴在補服上,也可與補服織在一起。
術語辨析
補服只是對有補子的衣服的統稱,不是一種形制,而是一種樣式。
朝代差異
明代用大襟袍,服色有緋、青、綠,補子通用方形,對補子品級圖案的規定不太嚴格。一些舞、樂、工、吏雜職人員也可用雜禽、雜花補子,如正月十五的燈景補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補子等。清代用對襟褂,服色用石青、天青。補子除方形外,也有用圓形者,或用二團,或用四團(兩側及前後各用一團)。清代補子多綴於外褂上,故又稱補褂。
清代對補子作了嚴格的規定:一品,文鶴,武麒麟;二品,文錦雞,武獅;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鷳,武熊;六品,文鷺鷥,武彪;七品,文鸂鶒,武犀牛;八品,文鵪鶉,武犀牛;九品,文練雀,武海馬。此外,都御史、按察史等均用獬豸。
其中乾隆前後又略有變化。
影響
成語「衣冠禽獸」的來歷:
古代在官服上繡以飛「禽」走「獸」,用來顯示文武官員的等級。因此,人們稱文武官員為「衣冠禽獸」,當時是一個令人羨慕的讚美詞。
明朝中晚期,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文官愛錢,武將怕死,欺壓百姓,無惡不作,聲名狼藉,老百姓視其為匪盜瘟神,於是,老百姓對為非作歹、道德敗壞的文武官員稱其為「衣冠禽獸」。因此衣冠禽獸逐漸演變成一個貶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