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領

出自汉服宝典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立領
又名:豎領 / 明立領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立領」源自中華古文化,是漢服的精髓之一(其前身源於周朝深衣中的深交領)。

漢服中的立領,又稱豎領或明立領,是明代漢族傳統服飾中一種獨特的領型設計。它在明朝中期形成穩定、獨立的固定領型,後期逐漸流行開來,成為當時女性服裝的一種重要元素。立領的特點是領子直立且緊貼頸部,頂端通常為方形設計,風格顯得簡潔、利落,具有一定的保暖效果。

明代的立領衫多採用對襟款式,領部一般會裝飾有金屬扣或布扣,比如兩顆金屬子母扣,這樣的設計也使得這類衣服有時被稱為「扣身襖兒」。立領不僅體現了明代服飾的豐富多樣性與實用性結合,而且因其高雅端莊的氣質,在後世尤其是南方地區,作為家常或正式場合穿着的服飾被沿用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都稱為「立領」,但漢服中的立領與現代服飾中正裝(如西裝)所採用的立領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包含了傳統文化與歷史背景的烙印。

術語詳情

漢服立領的發展歷程可以概括如下:

1. 西周時期:
○ 立領的結構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代。2003年山西曲沃晉侯墓地8號墓出土一件西周的戴冠玉人。同時,在新疆鄯善蘇貝希Ⅰ號墓地4號墓出土過一件西周的對襟褐衣,立領連接衣身,是先秦時代鮮有的交立領實物,歷經數千年未腐。該立領結構巧妙,後領與衣身拼縫,前領則與衣身連為一體,是明清時期立領的直接雛形。上述兩件出土文物是目前出土最早關於立領形象的資料,由此將立領出現的時間界定在西周時代。
2. 隋唐時期:
○ 隋唐以後,立領的形象與實物更加常見,但形制基本沿襲前世,且以筒狀為主。
3. 明朝中期:
○ 直至明朝中期,立領才形成自身穩定、獨立的固定領型,左右領角位於衣身的前中線處,呈完全對稱,立領的領型也呈中心對稱。它是在傳統交領、直領(對襟)等領型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可能是為了應對當時氣候變冷(如小冰河時期的影響),也可能是審美和工藝發展的結果。
4. 明朝後期
○ 明朝後期,立領在女性服裝中得到了廣泛流行,尤其體現在襖子上,既有大襟斜襟款式,也有對襟款式。這種領型通常高而瘦,領口方正,並常裝飾有金屬扣或布扣,形成「扣身襖兒」這一特色樣式。
5. 清朝時期:
○ 清朝建立後實行了嚴格的剃髮易服政策,但「男從女不從」的原則使得部分明制女裝得以短暫保存,包括立領在內的某些元素在清初一段時間內繼續出現在漢族女性服飾中。

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