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風
出自汉服宝典
名稱:披風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披風是一種漢服的形制,為披用的防風外衣,大多直領對襟,頸部系帶,有二長袖,兩腋下開衩。披風流行於明代。一般既可以在室外穿也可以在室內穿着。披風盛行於明清時期,明代披風與宋代褙子相似。後來,披風還出現了立領對襟的樣式,在一些古代的畫像中經常可見。
術語詳情
女性通常在披風裡穿豎領長襖和馬面裙,男子則多穿道袍
相關文物
桃紅紗地彩繡花鳥紋披風,身長125,通袖長202,腰寬60,袖寬85.5厘米。女服。直領,對襟,闊袖,左右開衩,內襯湖色紗襯裡。領、襟、裾邊袖加片銀緣邊。實地暗花紗底上以彩線繡花鳥,遍身散點繡各種花紋,有鳳凰、蝴蝶、綬帶、喜鵲、鸚鵡、白頭翁、梅、菊、牡丹、芙蓉、石榴花、梔子花等紋飾。技法有套針、戧針、刻鱗、打籽、釘金錢、纏針。湖色襯裡為直徑紗暗花紋地以小朵花為地裝飾折枝梅,為魯繡工藝。文獻記載
明 王圻的《三才圖會》:「背子,即今之披風也。」
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吳衙內鄰舟赴約》:「若是不好,教丫鬟尋過一領披風,與他穿起。」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裡換衣裳,一個脫去元色外套,換了一件水田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