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制漢服
宋制漢服是中國宋代(公元960年至1279年)的傳統服飾體系,它以儒家文化中的內斂、素雅和實用精神為核心設計理念。這一時期的服裝風格相較於唐朝的華麗繁複,更注重線條的簡潔流暢與剪裁的合體舒適,如男子日常穿着的圓領袍衫,以及女子常着的窄袖褙子搭配瘦長褶裙。
褙子作為宋制漢服的標誌性款式之一,其特點是直領、對襟或交領設計,兩腋下開衩方便活動,並配以腰帶凸顯身材比例。同時,男女服飾在裝飾上均趨向簡化,減少繁複圖案,更多地強調面料質地和色彩本身的美感。
宋朝服飾制度嚴謹,尤其體現在官服之上,通過顏色、紋飾以及飾品的不同來嚴格區分身份等級。此外,宋制漢服也注重實用性,比如宋抹等內衣類衣物的設計,既滿足了保暖需求,又體現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
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宋制漢服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魅力吸引了眾多愛好者的關注和研究,成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相關商品
發展歷程
宋制漢服的發展歷程,可以從以下幾個階段概述:
- 1. 繼承與演變(960年-10世紀末):
- ○ 宋朝建立初期,服飾制度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和調整。宋代皇帝的冕服、通天冠等禮服沿襲了前朝舊制,並在此基礎上細化和完善。
- ○ 官員朝服也承繼唐風,朱衣朱裳,但更加注重等級制度的體現,如通過禪衣、錦綬圖案以及進賢冠梁數的不同來區分官職高低。
- 2. 簡約風格的確立(11世紀-12世紀初):
- ○ 隨着程朱理學思想的影響加深,宋朝社會崇尚簡樸、內斂的生活方式,這種觀念反映在服飾上表現為追求簡潔而不失雅致的設計。
- ○ 褙子作為一種典型的宋制女裝出現並流行起來,它的樣式豐富多樣,不僅體現了實用主義,也是當時審美趨勢的體現。
- 3. 功能性和階級劃分強化(整個宋朝):
- ○ 宋代服飾制度對不同身份人群的着裝有着嚴格規定,如農工商賈、士人乃至皇室成員各有其特定服飾。
- ○ 下層百姓日常穿着更為樸素,而士大夫階層則講究儒雅風範,服裝裁剪合身,材質優良。
- 4. 細節創新與發展(12世紀-13世紀中葉):
- ○ 在這一時期,隨着紡織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服飾的面料質地更趨精細,裝飾手法有所創新。
- ○ 女性服飾中的褙子逐漸成為主流,搭配長裙或宋褲,形成了獨特的穿搭風格。
- 5. 南北差異與地域特色(南宋時期):
- ○ 南宋由於地理環境和文化交融的影響,南方地區的服飾可能會融入一些地方特色元素,且受到氣候條件影響,布料選擇和款式設計可能有所不同。
總的來說,宋制漢服發展過程中既保留了華夏傳統服飾的基本形制,又根據時代背景和思想文化的變遷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與創新,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宋代服飾風貌。
特點
日漸寬博的衣服樣式
自安史之亂至宋初,世人漸厭胡風的同時轉而改從漢制,婦女衣飾風尚發生變化,出現了寬博式漢裝和短窄式胡服的並行格局,即服式已經開始呈現恢復漢魏褒博的趨勢,頗有復古的傾向。因為要從事一些勞作和女紅,故而民間婦女服飾顯得較為緊身,以短窄衣式居多;而貴族婦女養尊處優,不業勞務,生活趨於奢靡,因此寬衣大袖、長袖拖地,褒衣博帶。
太和二年(公元828年)時,文宗亦頒禁令,但而後衣服的寬博化又出現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態勢。五代宋初尚博之風繼續蔓延。
紛繁多樣的着裝方式
宋初婦女服飾仍以唐五代時期的襦、衫、襖、裙、袍為主。
宋初婦女着衫現象普遍,有大袖對襟衫外罩於圓領衫或交領衫之外,而不束入裙內;有內穿交領大衫,再着交領大袖衫,束裙內,裙上至胸高處,裙腰外系細帶;最外層服透明大袖衫。
自晚唐開始 ,一種新型的着裝方式逐漸滋生—— 以內衣外穿為主要 特點 的新衣式逐步豐富了北朝以來短襦長裙 、襦束入裙 、裙束於腋 的女服傳統着裝方式 ,並在宋代得以普及 。
宋代女裝設計和配色趨向清新典雅,以窄瘦、修長、清奇為美。女子愛穿褙子,男子喜穿氅(chǎng)衣。
宋代皇后的禕(yī)衣,皇帝的通天冠服,是只在冊封,祭祀,朝會等重大典禮時穿的貴重服飾。
北宋初年曾一度厲行節儉,但宋真宗朝咸平(998-1003年)、景德(1004-1007年)年間,奢侈之風又逐漸颳起,上至士大夫之家,下至市井百姓,服裝再度變得奢華。<ref>妝束復原:北宋真宗朝女子妝束. 妝束復原. 2024年09月17日 22:52 浙江
主要形制
女裝
- 1. 褙子:宋代褙子是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形如中單,但腋下兩裾離異不連。褙子樣直領對襟為主,腋下開胯,腰間用勒帛系束,下長過膝,逐漸成為後世女子的一種常禮服。宋代的褙子為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褙子種類分為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
- 2. 抹胸:宋代的抹胸是貼身衣物,用於內穿,有時也作為內衣外穿。它通常與褌(合襠褲)搭配穿着,下身還可以穿袴(開襠褲,禦寒用)、襠(側開叉合襠褲,裝飾用)。
- 3. 對襟衫/襖:單衣為衫,有夾層的為襖,款式長短都有,目前出土的衫襖都是直領對襟。一般剛入坑的小萌新都很輕鬆駕馭。
- 4. 裙子:宋代裙子的款式多樣,包括單片裙/兩片裙/百迭裙/三襉裙等。單片裙,也被叫做二破裙,除了腰部外整個裙子由兩幅拼接而成,拼縫在中線上。兩片裙,也叫做旋裙,類似於現代的包裙。百迭裙穿起來是日常卦的,男女款都有,行走時裙褶會微微搖擺,很靈動優雅。三襉裙上會打三個襉褶,穿上身之後像袴,但實際上卻是裙。
- 5. 宋褲:宋褲作為漢服中罕見的褲裝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尤其在女性日常生活中逐漸普及,它比裙裝更為方便且無走光之憂。
- 6. 大袖衫+霞帔:大袖衫是女子的禮服,古代日常的話不會穿着,適合重要的場合。它穿在最外面,需搭配霞帔。
男裝
- 1. 圓領袍衫:這是宋代男子日常穿着的基本服飾,特點是圓領、對襟,衣身寬鬆,便於活動。袍衫的長度通常至膝蓋或腳踝,袖口較寬,便於保暖和工作。
- 2. 襴衫:襴衫是一種下擺處有一條橫襴裝飾的長衫,通常是直領對襟樣式,有時也會出現交領款式。襴衫多用作讀書人、士人的常服或禮服,具有文人氣質,腰部通常束以革帶。
- 3. 直裰:直裰是一種無袖的長袍,通常作為內衣穿着,有時也可以作為外衣。它的特點是前後兩片布料直下,形似直筒,通常在腰間用帶子系束,以便於活動。
- 4. 褙子:雖然褙子在宋代主要是女性的服飾,但男性也有穿着。男性的褙子通常更為簡潔,顏色和裝飾也更為素雅,用於正式場合或作為常服。
宋朝服飾制度嚴謹,尤其體現在官服之上,通過顏色、紋飾以及飾品的不同來嚴格區分身份等級。此外,宋制漢服也注重實用性,比如宋抹等內衣類衣物的設計,既滿足了保暖需求,又體現了當時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宋制漢服以其獨特的文化價值和歷史魅力吸引了眾多愛好者的關注和研究,成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
宋制下裙的款式
- 1. 百迭裙(基礎款)
- ○ 特徵:裙子平鋪兩端有兩個光面中間打滿褶子,為一片式。
- ○ 形制來源:花山墓
- 2. 百迭裙(僅合圍)
- ○ 特徵:裙子平鋪兩端有兩個光面,中間打滿褶子(文物為工字褶),為一片式裙頭長度約等同於腰圍,穿於襠褲之外,或可搭配短裙穿着,裙僅合圍。
- ○ 形制來源:南宋黃昇墓
- 3. 三澗裙
- ○ 特徵:裙子由四個長方形裁片拼接而成,裙身打了三個工字褶,並於褶子上端縫合。
- ○ 形制來源:德安周氏墓
- 4. 兩片裙
- ○ 特徵:裙片由上下兩片組成,每片兩幅織物拼接,裙片相壓,多數是右壓左,裙頭相聯,下擺相離。為兩片式共腰的裙式,分大擺與窄擺,部分裙子有花邊緣飾。
- ○ 形制來源:黃昇墓、周氏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