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冠霞帔

出自汉服宝典
於 2024年10月14日 (一) 01:39 由 汉宝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导入1个版本)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導覽、​搜尋
名稱:鳳冠霞帔
術語類型:漢服科普術語
鳳冠霞帔是中國古代女性尤其是貴族婦女在重要場合和婚禮上所穿戴的華麗禮服組成部分,是傳統漢民族服飾中的一種尊貴象徵。在傳統中式婚禮中,新娘穿着大紅繡花嫁衣(通常是蟒袍或褂裙),頭戴精美的鳳冠,身披霞帔,以示其出嫁時的莊重與榮耀。這種裝束也體現了古代中國對於婚姻儀式的重視和對女性地位的尊重。至今,在一些地區仍然保留着鳳冠霞帔作為傳統婚禮習俗的元素,或者在現代漢服復興運動中得到再現與傳承。

鳳冠霞帔的組成部分

鳳冠

鳳冠,顧名思義,是以鳳凰為主要裝飾元素的頭飾。其歷史可以追溯到漢代,但真正成為宮廷制度化、等級分明的女性官帽則是在宋朝以後。明清時期,鳳冠發展至巔峰,通常由金銀打造,上面鑲嵌珠玉寶石,以及龍鳳等吉祥動物形象,工藝繁複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在封建社會中,只有皇后、嬪妃或受朝廷誥封的命婦才能佩戴真正的鳳冠,平民女子則不能隨便使用。

霞帔

霞帔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披肩服飾,到了宋朝被正式定為命婦禮服的一部分,並且隨着品級的不同而有嚴格的樣式規定。明代進一步完善了霞帔的製作與設計規則,一品至九品的命婦其霞帔的圖案、色彩、長度及材質均有明確區分。

霞帔一般是由珍貴的絲帛製成,顏色多為紅色,象徵喜慶與高貴,上面裝飾有各種吉祥紋樣,如雲霞、花朵等,兩端垂掛於胸前並固定在後背,形成飄逸灑脫的效果。

鳳冠霞帔的流行朝代

鳳冠霞帔作為中國古代女性高級禮服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流行與制度化主要集中在宋朝至明清時期:

1. 宋朝:在宋朝時,鳳冠和霞帔開始被正式納入冠服制度,並成為內外命婦(即朝廷官員的正室)的禮服。此時的鳳冠雖然不如明清時期的複雜奢華,但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定和等級區別。
2. 明朝:明代是鳳冠和霞帔發展的一個高峰時期,皇后、皇妃以及各級命婦的鳳冠樣式和裝飾繁複程度都達到了新的高度。明朝鳳冠的特點是鑲嵌珠寶豐富,龍鳳圖案鮮明,工藝極其精緻;而霞帔則更加規範,長度及裝飾均按品級區分,且普及度較高。
3. 清朝:清朝沿用了明朝的服飾制度,儘管清初時有所改革,但在宮廷中依然保留了鳳冠和霞帔這一傳統禮服形式,只不過在樣式上有所變化,融合了滿族服飾的一些特點。

綜上所述,鳳冠霞帔在宋明兩代尤為盛行,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禮儀體系,而在清朝得以延續並有所發展變化。

關於鳳冠霞帔的誤解

關於鳳冠霞帔,存在一種普遍誤解是認為古代女子出嫁時都會穿戴「鳳冠霞帔」。實際上,根據歷史記載和傳統禮制,鳳冠霞帔並非一般平民百姓或普通新娘在婚禮上的常規妝扮。以下是對這一誤解的澄清:

1. 地位象徵:鳳冠和霞帔是封建社會中皇室成員、貴族婦女以及受朝廷誥封的命婦才能佩戴的高級禮冠和服飾,象徵着極高的身份地位和社會等級。
2. 禮儀制度:明清時期,鳳冠與霞帔的使用有嚴格的規定,只有特定場合(如冊封、朝見等)或具有特定官職、品級的女性才有資格穿着。在民間婚禮上,一般女性並沒有權利穿戴鳳冠霞帔。
3. 現代認知誤區:現代影視作品和一些商業宣傳中經常將鳳冠霞帔作為中式婚禮的傳統元素進行展示,這導致許多人誤以為古代所有新娘在出嫁時都會穿戴鳳冠霞帔,但實際上這是對歷史真實情況的一種藝術化表達和商業化演繹。

綜上所述,古代女子出嫁穿「鳳冠霞帔」並非普遍存在,而是局限於皇室和部分權貴家庭,並且受到嚴格的禮制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