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服:修订间差异
来自汉服宝典
小 (文字替换 -“|类型=”替换为“|术语类型=”) |
小 (导入1个版本) |
2024年10月14日 (一) 01:39的最新版本
名称:补服
又名:补褂 / 外褂
术语类型:汉服类型“汉服类型”不在“术语类型”属性的允许值列表(汉服科普术语, 汉服行业术语, 中华文化术语)内。
补服又称补褂、外褂,是明清时期一种饰有品级标识的官服。胸前及背后缀有补子。文武百官朝视、谢恩、礼见、宴会均可着之。“补子”的图案根据官员级别和文武的不同也都是不一样的,一般用飞禽代表文官,用猛兽代表武官。补子所用物料大都为绣品,但也有是提花织物、缂丝或彩绘。补子可另制后缀在补服上,也可与补服织在一起。
术语辨析
补服只是对有补子的衣服的统称,不是一种形制,而是一种样式。
朝代差异
明代用大襟袍,服色有绯、青、绿,补子通用方形,对补子品级图案的规定不太严格。一些舞、乐、工、吏杂职人员也可用杂禽、杂花补子,如正月十五的灯景补子,五月的五毒艾虎补子等。清代用对襟褂,服色用石青、天青。补子除方形外,也有用圆形者,或用二团,或用四团(两侧及前后各用一团)。清代补子多缀于外褂上,故又称补褂。
清代对补子作了严格的规定:一品,文鹤,武麒麟;二品,文锦鸡,武狮;三品,文孔雀,武豹;四品,文雁,武虎;五品,文白鹇,武熊;六品,文鹭鸶,武彪;七品,文鸂鶒,武犀牛;八品,文鹌鹑,武犀牛;九品,文练雀,武海马。此外,都御史、按察史等均用獬豸。
其中乾隆前后又略有变化。
影响
成语“衣冠禽兽”的来历:
古代在官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用来显示文武官员的等级。因此,人们称文武官员为“衣冠禽兽”,当时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赞美词。
明朝中晚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文官爱钱,武将怕死,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声名狼藉,老百姓视其为匪盗瘟神,于是,老百姓对为非作歹、道德败坏的文武官员称其为“衣冠禽兽”。因此衣冠禽兽逐渐演变成一个贬义词。